国庆中秋双节叠加的假期,历来是国人集中出行的高峰,高速路网的拥堵也成为这段时间的常见图景。2025 年的国庆假期同样如此,从 9 月 30 日下午开始,全国多条高速路段在导航软件上呈现出醒目的 “猪肝色”,部分路段甚至因车流量过大 “红到发紫”,无数车主在缓慢挪动的车流中,经历着远超预期的行程。其中,从杭州自驾回山东泰安的杨先生,将原本 9 小时的路程开了 21 小时,他的经历成为这个假期高速拥堵的一个缩影,也道出了不少车主的共同心声。
国庆高速全景:从 “猪肝色” 到 “龟速行”
9 月 30 日下午 2 点,距离国庆假期正式开启还有半天,全国多个地区的高速路网已提前进入 “拥堵模式”。打开高德、百度等导航软件,长三角、珠三角等人口密集区域的高速路段,几乎被成片的 “猪肝色” 覆盖 —— 代表畅通的绿色消失不见,代表缓行的黄色被红色取代,部分热门线路如京沪高速、沪昆高速,更是出现 “红到发紫” 的拥堵提示,意味着路段通行速度低于 20 公里 / 小时。
这样的路况让不少车主措手不及。网友李先生从苏州自驾去南京,全程 200 公里,原本计划 2.5 小时抵达,最终却开了 5 小时。他在社交平台晒出导航截图,配文 “从下午堵到天黑,中间有段路停了 40 分钟,连电动车都比我快”。另一位网友杨女士则吐槽,她在杭甬高速上,10 公里的路程走了 1 小时,“眼睁睁看着旁边的非机动车道,电动车嗖嗖地过,心里急得慌”。
这种拥堵态势并未随着夜幕降临缓解。到了 9 月 30 日晚上 8 点,京沪高速江苏段、沪昆高速浙江段等仍处于高负荷状态,不少车主在车流中开启 “怠速模式”—— 每隔几分钟挪动几米,有的干脆熄火等待,车窗外的车尾灯连成一片红色长龙,在夜色中延伸至视线尽头。杨先生后来回忆,当时他看着前方的车流,最大的感受是 “比过年回家还夸张,大家好像都攒着一股劲,想早点到家过节”。
杨先生的自驾计划:提前半天出发,预留 3 小时缓冲
杨先生的这次自驾,是他第一次从杭州开车回山东泰安老家。在此之前,他要么坐高铁,要么搭老乡的顺风车,从未独自驾车上高速走长途。2025 年国庆,他想着 “家里添了新东西,开车能多带点回去”,便提前一周做了准备:给车做了全面保养,买了矿泉水、面包、方便面等应急食物,还特意在导航软件上查了多条路线,最终选定走京沪高速,全程约 800 公里。
他深知国庆高速的拥堵,特意做了 “冗余规划”。正常情况下,800 公里的路程开 9 小时足够,他却特意跟公司请了半天假,计划 9 月 30 日下午 1 点出发,预留出 12 小时的行程时间 —— 比正常时长多 3 小时,想避开 9 月 30 日晚高峰和 10 月 1 日早高峰的叠加车流。出发前一天晚上,他还反复检查行李,把给父母带的杭州特产塞进后备箱,“当时觉得准备得很充分,就算堵一点,12 小时也肯定能到”。
9 月 30 日下午 1 点,杨先生准时从杭州余杭区的小区出发。刚上高速时,路况还算顺畅,车速能维持在 90 公里 / 小时左右,他甚至跟副驾的朋友开玩笑:“看来提前出发是对的,这路比想象中好走。” 可这份轻松没能持续太久,下午 3 点左右,当车行驶到湖州段时,前方车流突然慢了下来,原本流畅的车队渐渐变成 “蠕动模式”。
拥堵升级:湖州遇阻,常州陷 “停滞”
湖州段的拥堵,是杨先生这次行程的第一个 “转折点”。最初,车流还能缓慢移动,几分钟走个十几米,可越往江苏方向走,拥堵越严重。到了下午 5 点,车进入常州段,几乎陷入停滞 —— 他盯着前方的车尾灯,足足 20 分钟,车子没挪动超过 5 米。
他打开车窗,能听到周围车主的抱怨声:有的按喇叭发泄情绪,有的下车在路边拉伸身体,还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应急车道上短暂活动。杨先生也熄了火,从后备箱拿出矿泉水,递给副驾的朋友,“当时太阳快落山了,天边有点橘红色,可谁还有心情看风景,满脑子都是‘什么时候能动’”。
夜幕降临后,拥堵没有丝毫缓解。晚上 8 点,他的车还在常州段缓慢挪动,导航显示 “剩余路程 6 小时,预计凌晨 2 点到达”,可实际情况远比导航预测的糟糕。晚上 10 点多,他困得眼睛发酸,掏出手机拍了张前方车流的照片 —— 红色的车尾灯在夜色中连成一片,像一条静止的长龙,然后发了条朋友圈:“半夜感觉要在高速上继续溜达了,爸妈问我到哪了,都不敢说还在常州。”
为了保持清醒,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下车活动几分钟,冷风一吹,困意稍减,可看着依旧不动的车流,心里又泛起焦虑。副驾的朋友已经睡着了,头靠在椅背上,偶尔被旁边的喇叭声惊醒,迷迷糊糊地问 “到哪了”,他只能无奈地说 “还在堵着,再等等”。
服务区的深夜:车流满溢,父母的牵挂
10 月 1 日凌晨 5 点,经过近 16 小时的行驶,杨先生的车终于挪到了江苏刘老庄服务区。他早已疲惫不堪,决定进去休息片刻,顺便给车加油。可一进服务区停车场,他就愣住了 —— 偌大的停车场里,几乎停满了车,连过道和角落的临时停车位都被占满,他绕了三圈,才在一个靠近卫生间的角落找到空位。
下车后,他伸了个懒腰,感觉腰和腿都僵硬了。服务区里人来人往,大多是跟他一样的自驾车主:有的在便利店买泡面,热水间前排起了长队;有的靠在车边打电话,声音里带着疲惫;还有的家长在给孩子冲奶粉,脸上满是无奈。杨先生也买了桶泡面,用热水泡开,狼吞虎咽地吃着,这是他从昨天下午出发以来,吃的第一顿热饭。
他趁着吃泡面的间隙,给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带着担忧:“到哪了?累不累啊?不行就找个地方住一晚,安全第一,别着急赶路。” 父亲接过电话,语气沉稳些,却也藏着牵挂:“我昨晚炖了羊排,给你留着呢,热一热就能吃,你慢慢开,家里等着就行。” 挂了电话,杨先生心里暖暖的,疲惫好像也减轻了一些。
休息了半小时后,他重新上路。此时天已经亮了,东方泛起鱼肚白,高速上的车流比深夜时稍缓,车速能维持在 60 公里 / 小时左右。导航显示,离泰安老家还有 200 多公里,预计上午 9 点能到。他松了口气,跟刚睡醒的朋友说:“快了,再坚持两个小时,就能吃到我爸炖的羊排了。”
21 小时的终点:抵达前的期待与 “老实” 的决定
10 月 1 日上午 9 点多,杨先生的车终于驶下泰安的高速出口。看着熟悉的城市街道,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 从 9 月 30 日下午 1 点到 10 月 1 日上午 10 点,原本 9 小时的路程,他足足开了 21 小时,比预留的 12 小时还多了 9 小时。
到家时,父母早已在门口等着。父亲接过他手里的行李,母亲赶紧把热好的羊排端上桌,“快吃吧,还热着呢,看你累的,脸都瘦了”。吃着喷香的羊排,杨先生跟父母说起路上的拥堵,笑着说:“这次算是见识到国庆高速的‘威力’了,已老实,下次再也不自驾了,还是坐高铁省心,又快又不累。”
父母听了也笑,母亲说:“坐高铁好,不用遭这份罪,下次回来提前说,我去高铁站接你。” 杨先生点点头,心里盘算着下次假期的出行方式 —— 这次 21 小时的自驾经历,让他彻底放弃了 “国庆自驾回家” 的念头。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羊排的香气还在空气中弥漫。杨先生靠在沙发上,看着父母收拾餐桌的身影,虽然经历了 21 小时的拥堵疲惫,可此刻的温暖,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只是想起高速上的 “红色长龙”,他还是忍不住感慨:“下次真的要选高铁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