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薄雾轻抚,锦江如一条碧玉腰带蜿蜒穿行于铜仁城区,江水清冽见底,波光潋滟。
两岸绿树成荫,步道蜿蜒其间,市民或晨跑健身,或静坐观景,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夜幕降临,灯火倒映江面,游船穿梭,橹声轻摇,仿佛母亲低语,诉说千年故事。

锦江河生态。
自古以来,生态美就是铜仁的一张靓丽名片。
一代代铜仁人民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虔诚地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若问铜仁是什么颜色?以航拍的视角俯瞰山川、仰望苍穹: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每一幅画面如同加了一层天然的滤镜、拉了满格的饱和度。
这一幅幅黔东美图,来自铜仁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劲笔力,背后是多年绿染山河、植根文明的“画功”。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铜仁在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重任在肩。
一个共识,深入人心。铜仁的优势在生态,责任在生态,潜力也在生态,呵护良好生态环境是立市之本。
“十四五”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铜仁“两市两地”的科学定位,对标美丽中国和美丽贵州建设部署要求,分级分类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全力绘就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人和的美丽铜仁画卷。

魅力碧江。
坚决扛起长江“上游责任”,织密法治防护网,坚持以“四铁”“五法”治理锰污染,立法保护梵净山、锦江河,实现了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见青山绿水、村村显田园山水。
建立乌江——沅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红线管控,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治理污染,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标准建设城市公园等绿色开敞空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开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
围绕“一主一副两组三支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深入实施强中心城区行动,推进西部五县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高质量发展。
新建印秀、石玉等7条高速公路,中心城区到各县城“1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
市民和游客可以上午登临梵净山,中午品鉴印江绿豆粉,下午体验石阡温泉,夜晚漫步中南门古城,一日尽享铜仁多彩风情。

铜仁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
出台、修订古城保护条例、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系统推进中南门文化街区、困牛山等红色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多元文化在绿水青山间焕发新的生命力。
铜仁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手笔,远不止于此。
在城市“精雕细琢”上,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同步推进小区增绿、道路添绿、单位植绿,让城市绿化与城市拓展同频共振,切实满足了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在能源结构优化上,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煤电清洁化利用,中心城区及县城建成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
在交通结构转型上,加速推进公交车、出租车“油换电”,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同时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油烟等面源污染的全方位管控,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污染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铜仁全景。
绿色生态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催生了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铜仁打造了梵净山、朱砂古镇等一批知名文旅品牌,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 1450亿元,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梵净山红云金顶。
“十四五”期间,铜仁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2%以上,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1%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地市前30,乌江、锦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及以上,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绿色,已成为铜仁最亮丽的底色。
时光荏苒见证铿锵发展步伐,岁月缱绻诉说日新月异变化。
随着一系列好政策、好措施的落实,铜仁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巩固绿色发展优势,努力为美丽中国、美丽贵州建设贡献更多铜仁实践、输出更实的铜仁方案、展现更美的铜仁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