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 董蕾)拍照、扫描、上传、入库、复原……10月29日早上,洛阳龙门石窟的万佛洞前搭起了脚手架,盖上了绒布,文物保护工作
当龙门石窟的飞天壁画通过VR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河南正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起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全新格局。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龙门石窟的重要指示到智慧文旅与乡土IP的深度融合,一场关乎文明传承的数字化革命正在中原大地上演。
流散文物复位展示
“目前,这里进行的是万佛洞三维数字化建模及展示项目。”龙门石窟研究院讲解员马丁告诉记者,通过三维数据采集建立龙门石窟数字资源库,也是给石窟本体建立“数据档案”,对石窟数据进行数据储存。
记者面前的马丁,在龙门石窟担任讲解员已逾十年。当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机,熟练地调出“云上龙门”中的三维模型时,眼神里闪烁着光彩,他说:“十年前,我全靠一张嘴描述‘这里曾经有什么’;现在,我能直接展示‘这里原来什么样’。”
从数据采集到“数字生命”的构建
“你们看,这座造像就是数字修复的成果体现。”马丁在万佛洞前停下脚步,在手机上一划,一尊菩萨像的虚拟复原图便缓缓旋转,“这是我们完成的‘最美观音像’虚拟复原。”
自2021年启动高精度数字资源库建设以来,龙门石窟已完成药方洞、敬善寺等多个洞窟的数字化建档。“现在不仅能做整窟三维漫游,还能进行毫米级测量、多角度剖面分析。”马丁边说边演示,“就连几十年前的老照片,都能与现状精准叠合比对。”
最美观音像。
最让马丁感慨的,是流散文物的数字化复位。“有些造像身首异处百余年,如今在数字世界里终于‘团圆’。”2022年起,龙门石窟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合作,通过数据共享,确认了十余件流散文物的原位。
“我们通过三维扫描和3D打印,让虚拟复位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马丁指着一件3D复原造像说,“这件作品的原始残件在龙门,流失部分收藏在上海,如今通过数字化技术,它们终于能够‘重逢’了。”
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
近日,第四届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结果揭晓,“云上龙门牵手金陵栖霞山”系列直播被选为“第四届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优胜案例”。
其实,龙门石窟研究院数字化研究成果正以各种形式“走出去”。古阳洞四大龛、礼佛图等代表性龛像的高精度3D复制品,已在全国多地巡展,该展览还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优秀展览奖。
“最让我欣慰的就是‘云上龙门’小程序。”马丁掏出手机演示,“游客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沉浸式欣赏石窟艺术。”与此同时,他们的工作还吸引了央视《探索·发现》《考古公开课》等栏目制作专题节目,相关项目更入选文旅部2024年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
云上龙门小程序中通过数字化修复展示洞窟古今对比。
在马丁看来,数字化不仅改变了文物保护方式,更革新了文化传播的路径。“以前讲解时,说到破损处总是心存遗憾。现在,我可以带游客穿越时空,欣赏完整的彩绘藻井,聆听每一尊造像背后的故事。”
据马丁介绍,龙门石窟数字化工作近年来的重心逐步从前期的文物数据采集转移到数字化成果的综合应用,以数据为支撑,助力提升石窟寺保护、考古、综合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让龙门石窟携带的丰富多元文化信息走出去、活起来,用现代科技讲好“龙门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