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秦淮区立下打造“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的雄心。紧随其后的国庆中秋长假,成为检验这一战略的首场大考。八天时间,293万游客涌入秦淮,而这场考试的成绩单上,数字已不再是唯一答案。

喧嚣落定,真正的考题才刚刚开始。如何让一时的“流量”沉淀为长期的“留量”,让“网红”变身“长红”,让游客的“快门声”转化为经济的“算盘声”,秦淮要展示给外界的,不仅是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更是一种热度之后依然可感、可持续、可深入体验的城市温度。
场景重塑:每刻都忍不住买单
当全国的文旅景区还在为“颜值”内卷时,秦淮已然意识到,最美的风景是“体验”,最硬的通货是“记忆”。游客用脚投票,投向的并非单一的景点,而是一个能安放情绪、创造故事的完整场景。
在门东,“场景”是能被带走的生活方式。
国庆期间,门东历史文化街区营业额逆势增长9.1%,客单价提升至35.28元。数据背后,是街区运营者从“经营空间”到“经营时间”的逻辑转变。

“本质上售卖的,是一段值得付费的时间。”南京门东历史街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涵这样诠释景区的“场景革命”。
在这里,“秋日消费卡”和“9.9元非遗体验卡”成了打开这段“时间”的钥匙。游客手持一张消费卡,不再漫无目的,而是循着精心设计的消费动线,从一杯限定特饮到一场手作体验,完成一次完整的“门东生活探索”。

那张小小的非遗体验卡,在假期售出超4000份,让掐丝珐琅、古城合香等古老技艺,从橱窗里的展品,变成了年轻人手中可触摸、可完成的作品。消费,成了一场沉浸式文化探险的自然结果。
在夫子庙,“场景”是能穿越时空的剧本。
相较于门东营造的生活场景,夫子庙则在全力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剧场。站在大成殿前,你或许想不到,自己下一秒就能“穿越”回明朝。

由夫子庙文旅集团打造的MR项目《秦淮夺魁录》,让游客以第一人称视角,化身江南书生,在真实的夫子庙街巷中,经历一场赴京赶考的奇幻之旅。AI与混合现实技术,将静态的孔庙文化与科举文化解码、激活,让历史从文字和砖石中走出来,成为可感、可互动的奇遇。

与此同时,国家级非遗“秦淮灯彩”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飞上了天空。“秦淮灯彩数字化低空场景创新”项目,让传统的灯会从地面延伸至低空,形成“看传统灯展—赏低空灯秀—住秦淮河畔—买文创周边”的一站式新体验。

夜晚,大成殿尊经阁院落里,音诗画舞台剧《十朝都会南京城》精彩上演。它突破了传统观演模式,将整个院落化为舞台,让历史的片段在游客身边发生。来自杭州的大学生吴伟在散场后感慨:“好像看了一场IMAX版的《史记》,演员就在你身边表演,风里都带着历史的回音。”
在熙南里,“场景”是能参与演出的舞台。
国庆期间的第六届“笪桥灯市”,主题就叫“遇见笪桥·熙南有戏”。细细体会,这里的“有戏”,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整个街区犹如一个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剧场。

廿一熙园的古戏台上,越剧《梁祝》缠绵悱恻;转个弯,在大板巷的街头,南京白局艺人正用地道方言演绎市井趣闻;甘熙故居的《今熙有戏》沉浸式夜游项目,则邀请游客穿上服装,化身“戏班一员”,在百年老宅中完成一场互动任务。

就连最新的MR项目《熙南里萌动队》,也让游客通过设备,与虚拟精灵在真实的街巷中实时互动。
“我们不会区分演员和观众,每个来到熙南里的人,都是这场大戏的一部分。”街区运营人员介绍。

数据显示,这种深度参与的模式,有效提升了游客的驻留时长和消费意愿,活动期间街区总营业额近千万。
场景,俨然成为秦淮文旅新的“通用货币”。它所交换的,早已超越简单的商品与服务,升华为游客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与独一无二的记忆。当游客愿意为一段沉浸的时间、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次深度的参与而付费时,秦淮便成功地跳出了传统门票经济与特产消费的旧循环,在“人文经济学”的答卷上,写下了关键的一笔。
文字来源:新华日报
图片来源:徐昕宇、陈煜
南京夫子庙、熙南里街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