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脉,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擘画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宏伟蓝图。国家文化公园是继自然生态领域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之后,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推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中国首创的文化传承发展体制机制。“十四五”以来,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幅浸润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恢宏画卷在中华大地上铺展开来。
保护为先永续传承
“保护”是国家文化公园的首要使命。《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十四五”以来出台的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均将“保护”作为首要原则。
推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完善集中连片保护措施,严防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提高传承活力……“十四五”以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共同编织起一张“保护网”。
立法为“盾”——《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2021年6月起施行;《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2021年7月起施行;《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保护条例》2022年1月起施行;《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2023年1月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3年4月起施行。
规划为“范”——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1年分别出台;《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2022年出台;《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2023年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5年出台。
“保护网”守护了大美山河——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九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
九江古称浔阳,紧依长江、鄱阳湖,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十四五”以来,九江将长江生态保护摆在首要位置。“在守护一江碧水的同时,推动生态与文旅有机融合,以琵琶亭为主体,串起锁江楼、浔阳楼,描绘人水和谐画卷。”九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巍说。
黄河绵延万里奔腾入海,孕育出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十四五”以来,黄河口湿地生态不断优化,鸟类数量增至374种,“鸟浪”景观火爆出圈。“除了黄河入海奇景,我们还认识了蓑羽鹤,全家人都很兴奋!”河北游客赵鹏翔感叹。
“保护网”守护了历史文脉——
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嘱托大家“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在延庆,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令无数游人心生感慨。近年来,延庆全力做好长城保护利用,石峡村长城保护队代代相传、发展壮大。“作为长城脚下的儿女,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履行保护长城的职责。”石峡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东说。
文旅融合惠民利民
“融合”是国家文化公园的创新发力点。“十四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强化部署,多部委合力推进,制定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沿线省份纷纷编制分省份规划,均对“文旅融合”提出明确要求。
2020年,《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印发;2022年,《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印发;2025年,《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方法。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落实规划部署,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国家文化公园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不断拓展着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有力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串珠成链——2021年,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等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发布;2022年,长城文化遗产探访之旅等8条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发布;2023年,《长城主题精品线路路书》发布。
携手合作——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联盟、长江旅游推广联盟等陆续组建,跨区域交流合作持续开展。
数字赋能是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部分省份建立数字展示平台、数字化文化体验馆。
依托全息技术,一盏马灯缓缓亮起,一名红军战士的形象渐渐清晰,引领观众穿越时空、踏上长征……这是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每日上演的数字化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带领观众体验爬雪山、过草地,科技赋能打破了时空界限。”“红飘带”项目总设计、总导演王志鸥说。
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分布着丰富的人文古迹,不仅承载着历史文脉,更蕴含着旅游价值。文旅融合擦亮了历史文脉、反哺了文化保护、惠泽了百姓生活。
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近年来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我们实现了关城、关城里、方特丝路神画三景贯通,推出了夜游灯光剧,2024年游客接待量超1200万人次。”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淑敏介绍。
三星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的一颗明珠。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1500余件(套)文物系统呈现着古蜀文明的光辉灿烂。“2024年,三星堆文创产品销售额超2亿元,三星堆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广汉市委书记耿垣合说。
大运河南接江淮、北通燕幽,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考察时强调,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如今,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晋级为5A级旅游景区,三庙一塔、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古今辉映,历史文化、体育休闲、生态景观相得益彰。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带动了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金秋时节,辽宁丹东虎山长城脚下的民宿热闹起来,国庆中秋假期更是爆满。“早早就订满了,假期里忙个不停,大部分游客是来吃海鲜、喝羊汤、登长城的。”虎山村“长城人家”民宿经营者王芳难掩兴奋。
创新宣传讲好故事
“宣传”是国家文化公园擦亮品牌、提升影响力的关键。“十四五”以来,国家文化公园创新宣传、讲好故事的举措亮点纷呈,比如制作宣传片、拍摄纪录片、创新数字化展示等。同时,各地还打通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展示传播全链条,有效提升国家文化公园整体辨识度,彰显历史底蕴、时代价值、当代形象。
“长城脚下话非遗”“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沿着长江读懂中国”“重走长征路”“沿着黄河遇见海”……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地推出一系列品牌活动,持续擦亮品牌、提高影响力。
2019年至2025年,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江苏成功举办7届,今年参展参会单位数量同比增长近40%,现场观众同比增长23%。2025年6月,“长城脚下话非遗”活动在河北举办,长城沿线15省份代表齐聚一堂,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创意展等同期进行。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各方还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凝聚共识、共享经验。近几年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交流活动先后走进甘肃张掖、辽宁葫芦岛、内蒙古包头、陕西榆林等地,各地通过务实的分享、深入的讲解、生动的故事,分享建好用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实践经验。
做好研究阐释是开展宣传推广的基础。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组建。“这几年,我们积极组织座谈会、研讨会、主题征稿、专题调研等,积极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策划出版了多种相关书籍。”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任慧介绍。
各地集中宣传活动同样接连不断,河南举办“临黄河·知中国”推广活动,重庆举行长江文明论坛,吉林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图片展,四川组织“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驶入快车道,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文化标志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中国旅游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