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水河上游的薄雾还未散尽,永宁河畔的青石板路已悄然苏醒。晨光微露中,阳坪村古驿道遗址上的蹄声轻叩石阶,仿佛穿越了四百年光阴。这条全长3.2公里、由不规则块石铺就的古道,静静躺在川滇黔交界的群山之间,像一部被风尘掩埋的史书,在今年5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焕发光彩。
它不只是一段路,更是“川盐入黔滇”的血脉印记。
今天,一场以“传统盐业遗产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为主题的学术盛会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将齐聚这座地处三省交界的城市,探讨盐业文明的历史纵深与当代传承。而人们不禁发问:为何是叙永?
答案,藏在每一块被岁月磨平棱角的石板里,藏在一栋栋斑驳却依旧挺立的会馆中,更藏在这片土地千百年来“因盐而兴、以运立城”的命运轨迹之中。
永宁“永岸”:
一座边城的盐业坐标
叙永,古称永宁。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位于川滇黔结合部,其北接泸州通重庆,南连云南昭通,西望贵州毕节,东临赤水河谷。这个“鸡鸣三省”之地,从来不是边缘,自古便是中原通往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冲。
清雍正年间,朝廷推行“川岩盐专销票引制度”,划定四大盐岸——仁岸、綦岸、涪岸、永岸,分别对应贵州、重庆、湖北及云贵方向的食盐运销区。“永岸”即以叙永为枢纽,专司川盐销往云南、贵州之重任。从此,“永岸”二字不仅刻入盐政档案,也深深嵌入中国盐业地理版图。
据《四川盐政史》记载,仅乾嘉时期,“永边岸”年配盐引二千二百四十七张,“滇边岸”达三千九百九十张,每引重八千至一万斤不等,全年上运食盐逾五十万担。这意味着每月需运输四万担,平均每日须动员一千三百余名背夫肩挑背负,方能维持这条生命线的运转。
纤夫逆流拉船,马帮穿行深谷,背夫踏碎晨霜——他们脚下的路,正是今日我们称之为“盐马古道”的商贸动脉。
黄金动脉:
水陆并举的物流奇迹
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那么赤水河与永宁河,则是滋养叙永盐运命脉的“血脉支流”。
自泸州溯江而上,经纳溪入永宁河,船只可直抵叙永县城下桥码头。据史料记载,清中期每日从泸州运盐至叙永的纤夫近三千人,盐船络绎不绝。盐货在此卸船入库,再由人背马驮,经东外街、阳坪驿道,翻越雪山关,送往毕节、威宁、镇雄等地。
陆路上,明代设“两卫一所”(永宁卫、赤水卫、普市千户所),强化军事管控的同时,也为商旅提供安全保障。至民国四年(1915年),十三家经营“永岸”盐务的商号联合组建“永边盐运公司”,标志着盐业运营走向组织化、规模化。
而在1939年川滇公路通车后,汽车、马车、人力板车逐步取代传统人力运输,摩尼、赤水河成为新的转运节点。曾经熙攘于东外街的挑夫身影渐行渐远,但那条长达五公里、连接坪上街的老街巷,仍保留着最原始的盐马古道肌理——它是目前四川省境内保存最长、形态最完整的盐运古街,被誉为“活着的盐道博物馆”。
工作人员发现盐马古道上的马蹄印
茶马古道叙永段于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茶马驿道赤水河段、官斗村川黔驿道、猴子岭川黔驿道、大坎坡川黔驿道四段组成。建于明清时期,叙永县辖区内主要分布于赤水镇、水尾镇、大石镇、摩尼镇、正东镇等地。经历年田野调查,保存较好的路段,全长40余公里。
十三家盐号:
一群异乡人的故园梦
盐路兴,则百业旺。
随着盐业繁荣,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光绪末年,在叙永从事盐运贸易的“岸商”多达十三家,分别来自陕西、山西、江西、贵州、江西、广东等地。他们被称为“十三家盐号”,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是文化迁徙的载体。
其中尤以陕晋商人最为显赫。他们在今陕西街修建“春秋祠”,原为关帝庙,后由山西陕西盐商集资重建,取名“春秋祠”,既因关羽为山西解县人,又因其喜读《春秋》,象征忠义诚信之道。关公的忠义精神,通过建筑语言,在叙永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这座建筑仿北京颐和园绯云殿风格建造,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雕石刻技艺精湛,堪称晚清川南建筑艺术巅峰之作。其结构精巧华丽,兼具宫廷气度与民间灵秀,至今仍是叙永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会馆之外,江西会馆万寿宫、广东会馆南华宫等“九宫十八庙”也曾林立城中,香火鼎盛,戏台喧天。每逢节庆,南北声腔交汇街头,秦腔、晋剧、赣剧轮番上演,构成一幅生动的“三省交融图景”。这些异乡人在他乡建起精神家园,也将自己的信仰、审美与伦理带入这片边地山城。他们不只是盐商,更是文化传播者、城市缔造者。
万古不磨:
一块碑记中的治理智慧
在正东镇阳坪村驿道旁,一块清代石碑静静矗立,上书“万古不磨”四个大字,落款为“署四川直隶叙永军粮府巫山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六次杨……”碑文虽部分风化,但仍可辨识出当时官府对驿道维护、商旅安全、盗匪防范等方面的严令布告。
这不仅仅是一纸行政命令,更是国家权力深入边疆、保障经济命脉的见证。
明清以来,中央王朝通过设立盐道、派驻官员、修筑驿站、驻军防守等方式,将原本属于羁縻之地的叙永逐步纳入治理体系。唐代此处为羁縻蔺州治所,明洪武三年置永宁宣抚司,继设“两卫一所”(永宁卫、赤水卫、普市千户所),使该地由边陲蛮荒之地蜕变为控扼三省的军事重镇与商贸中枢。
盐,成了国家控制边疆的重要工具;而盐道,则成为维系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联系的纽带。
这“万古不磨”的,不仅是石头,更是这条古道本身所承载的治理智慧和历史记忆。
从盐道到街区:
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新生
2020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叙永县下桥街区与东外街历史文化街区双双入选。这是对叙永作为“川南门户”历史地位的再次确认。
叙永下桥街
走在东外街上,脚下仍是当年盐工踩踏过的青石板,两旁老屋错落,木门斑驳,依稀可见昔日“旅栈林立、商贾云集”的盛况。这里曾是云贵物资进出四川的第一站,盐巴、丝绸、茶叶、药材在此集散,银钱往来形如流水。
叙永东外街
如今,虽然盐运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这条街仍在呼吸。一些老茶馆依旧开门迎客,几位老人围坐品茗,讲述着祖辈“背盐去负铅回”,如何靠一根拐耙子养活全家。
欣喜的是,正东镇盐马古道遗址的发现,为叙永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关键支撑。专家指出,该段古道保存完整、形制清晰、文献可考,具备极高的考古价值与展示潜力,在历史上是川黔两省的交通、经济和文化往来的要道,对研究该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互渗意义重大。
工作人员测量古道宽度
“盐者,国之重器也。”两千年前,齐国凭借海盐富甲天下;两千年后,我们站在叙永的土地上,重新审视这一粒晶莹背后的宏大叙事。而叙永,正是这样一个因盐而生、因盐而盛、因盐而留魂的城市。它用一条条蜿蜒山路,串联起川滇黔的经济命脉;它用一座座会馆祠庙,凝聚起四方商帮的文化认同;它用一段段青石古道,铭刻下无数无名挑夫的汗水与坚韧。
叙永,一个有“盐”有“位”的地方。
来源:看叙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