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台北现有超过200条以大陆城市命名的道路,网友戏称:一日走遍中国大陆“大江南北”!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被殖民统治50年的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当时的台湾百废待兴,要从方方面面消除殖民化影响。日本统治时期,台湾街巷不能取中国地名,只能依照‘町目番’的日本方式命名(不知道为什么马场町这个名字保留下来)。如今,这一页历史终于要被翻过。
城市印记:地图上的“一日中国游”
如果你有机会漫步台北街头,会有种一日走遍中国大陆“大江南北”的特殊体验。展开台北市地图,南京东路、杭州南路、重庆北路、汉口街……这些以大陆地名命名的街道数不胜数。
建筑师巧思:台北街道的“文化密码”
1946年,一位叫郑定邦的上海建筑师被调派到台湾,肩负起为台北街道命名的重任。他的学生、台湾传统建筑研究专家李乾朗回忆说:“郑老师颇费了一番心力。”
最终想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方案——他拿出一张中国地图,将其叠在台北街道图上。他参照了上海街道的命名思路,即南北向街道用中国省名、东西向用中国城市名。但与上海不同的是,郑定邦对台北街道的命名更系统化。
命名之道:台北街头的“大江南北”
郑定邦的巧思体现在精准的地理对应上。根据李乾朗的解释,当时地图的中心点位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所在地。以此拉出的两条轴线隐约与大陆的陇海铁路、平汉铁路对应,道路命名分布原则上符合两条铁路划出的四块区域。
于是,宁夏路、太原路等落在了中心点西北方的大同区;辽宁街、长春路、吉林路在东北方的中山区;武昌街在中心城区;桂林路、西藏路在西南位置的万华区。幽默的是,若按比例尺算,从“宁夏路”走到“福州街”,竟比横跨大陆还快!难怪网友调侃:“在台北,一日走遍大江南北不是梦。”
最动人的是“重庆南路”的命名。郑定邦特意将这条路与重庆的方位严格对应,并在日记中写道:“让台湾人散步时,能听见长江的涛声。”
历史回响:街道背后的文化血脉
当城市名用尽后,郑定邦又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衍生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路名,并依次序自北向南排布。这些路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在台湾南部的高雄市,当地小朋友能掰着手指头数出路名:一心路、二圣路、三多路……这些街道也是抗战胜利后命名,都取典于中华传统文化。
这些路名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承载着台湾光复的历史记忆。同时寄托着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无尽的牵挂,成为印刻在台湾百姓记忆里的乡愁。
当你下次走在台北街头,别忘了感受这些路牌诉说的深厚情感——那是一日走遍“大江南北”的特殊体验,更是一段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认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