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29日,成都方志馆以“方志传雅韵、漆艺润银龄”为主题,举办融合方志文化研学与非遗技艺体验的特色活动。30位通过“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报名的老年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在墨香与漆韵中品读城市文脉,在指尖与丝帛间传承千年技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的重阳时光。
01
晨光迎宾客 暖意启重阳
晨光初启,成都方志馆工作人员早已在签到台等候着大家的到来。“阿姨您慢走,小心台阶”“叔叔请过来这边签到”,亲切的问候声让秋日的微凉多了几分暖意。“早就听说方志馆里藏着成都的‘活历史’,还有很多丰富的文化活动,没想到这次方志馆为我们老年人开了‘专场’,既是过节还能体验漆艺,这个重阳节太有意义了!”一位参加活动的阿姨兴奋地和同伴们说道。
02
方志寻雅韵 旧忆话重阳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老年朋友们沿着成都文明脉络的布展游线步入展厅。展厅内,厚重的方志典籍、清晰的老照片、生动的场景复原模型,将成都从古蜀时期到现代都市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套《成都府志》,是目前全世界最早的一部成都通志,里面详细记载当时成都的街巷布局、民俗风情,还有重阳节的登高习俗、饮菊花酒的传统在这里有明确的记录!”讲解员示意着展柜中的古籍,结合重阳元素展开介绍,让参观者倍感亲切。
在“城市沿革”展区,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地图,老年朋友们直观感受成都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变迁。从秦朝时初建“大城”“少城”的紧凑布局,到历时两千余年的发展变迁中成都城市建设不断拓展。大家围着地图细细观看,不时赞叹:“原来成都是这样一步步‘长大’的!方志真是把我们家乡的历史记全了!”
03
漆艺绘丝帛 巧思赋重阳
在方志馆活动室里,大家参加“成都漆艺漂丝巾”非遗技艺体验环节。工作台上有序地铺着洁白的丝巾、盛放着五彩漆料的漆管和各类造型的漆艺作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杉山老师介绍:“成都漆艺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中‘漂漆’技艺更是独具特色,今天我们用这种古老的传统技法,在丝巾上绘制出属于自己的重阳主题作品!”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中,王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大家看,先把喜欢的漆料滴在水面上,轻轻搅动形成花纹,再将丝巾平铺在水面上,让漆纹自然附着在丝帛上,最后晾干就能得到独一无二的漂漆丝巾啦!”
演示结束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尝试。“别担心,大胆一点,颜色搭配越丰富越好看!”王老师穿梭指导,手把手教大家控制漆料的用量和搅动的力度。五彩的漆料在水面上晕染开来,有的像菊花的花瓣,有的像秋日的晚霞。“我要做一条菊花图案的丝巾,重阳节戴正合适!”“我想做一条有山水意境的丝巾,就像方志里记载的锦江。”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非遗体验的乐趣,传递着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看着大家充满成就感的笑脸,王杉山老师高兴地说:“今天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感受到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成都漆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不仅需要传承技艺,更需要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体验我们的非遗项目,让非遗技艺在与传统节日、地方文化的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
活动参与者顾玉华激动地说:“这是我过得最有文化味的重阳节!希望成都方志馆以后多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能有更多机会接触传统文化,丰富晚年生活。”
“方志传雅韵 漆艺润银龄”主题活动是成都市地志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的具体行动,也是发挥成都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动方志文化与非遗技艺融合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下一步,成都方志馆将继续围绕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文化,策划更多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让方志文化“活”起来,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