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10.26)清晨的风还带着几分凉意,“”探索户外”群的27人大部队已齐聚嵩山脚下。
8点30分,从少室寺开始,一路慢爬高走西山脊,刚出发时,身旁的黄栌树却已抢先换上红装。随着海拔逐渐升高,红叶愈发浓密,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山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们索性放慢脚步,在红叶林下穿行,任细碎的叶片落在肩头。
更妙的是沿途的热闹劲儿,偶遇其他户外队伍时,原本陌生的人因共同的热爱变得亲近,林下的红叶都裹挟着欢声笑语。
行至二祖庵索道口,画风陡然一转,改走下山步道,再上“少林禅耕,嵩顶子牙”的茶园赫然眼前。
雪白的茶花藏在叶底。青绿的茶树间缀满了细小的茶果,同行者纷纷驻足,我也是第一次见茶树结果,不免有些好奇,有开裂的成熟果实,也有青绿色的未成熟果实,果实多为球形,长在油茶树枝干上,周围伴有厚实的绿色叶片。果实呈褐红色,外观圆鼓鼓、质地硬实,生茶果有苦味,晒干后,可用于榨取茶油。
再往前,一片空旷的岩石平台成了我们的“露天餐厅”,大家掏出自带的食物分享,卤味、水果、热粥摆了满满一地,伴着远处的山景用餐,连寻常的饭菜都多了几分野趣。
餐后向五花坪行进,小路愈发难走,泥渍裹着落叶,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
远处就传来“轰轰”的引擎声——几名摩旅爱好者正骑着摩托车,在崖边湿滑的小路上飞驰。我们连忙侧身让道,看着车轮碾过泥泞却稳如平地,不禁为这份“与山博弈”的胆量喝彩。
越靠近目的地,游人越密集,可当大片红叶铺展在眼前时,所有的拥挤都成了“同赏美景”的热闹。山路两侧的火炬树、黄栌层层叠叠,红得似火、艳得如云,人走在其中,仿佛掉进了打翻的调色盘,随手一拍都是能当壁纸的美景。
队伍在五花坪这里兵分两路,体力好的伙伴向着达摩洞攀登,我则跟着另一队走红叶长廊,脚下是水泥路,山路两侧的枫树连成一片,红得如云似霞,风一吹,红叶便簌簌落在肩头、发间。我们穿行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幅流动的秋画,有人举起相机定格瞬间,有人忍不住伸手接住飘落的红叶,生怕错过这份转瞬即逝的妖娆。
下山走到景区。
塔林:241座唐至现存的砖石墓塔静静矗立,既是历代高僧的安息之地,亦是“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高低错落的墓塔形态各异,有的古朴厚重,有的精巧玲珑,每一座都承载着少林僧人的故事。
听同行的群友说,这里最高的塔也只有七层,暗合“七级浮屠”的深意,驻足凝望时,仿佛能听见千年的禅音在山间回荡,刚才登山的喧闹也渐渐沉淀下来。
最终抵达少林寺:
嵩山南麓,禅武共生,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始建的少林寺,是镌刻着千年时光的“天下第一名刹”。这里因菩提达摩开创禅宗而成为“禅宗祖庭”,隋末武僧助唐立勋的传奇,更让“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誉流传至今!
古柏苍劲挺拔,殿宇飞檐翘角,在暮色中透着庄严与宁静。
回望这一天的行程,14公里的徒步里,走西山脊的酸爽、五花坪的绚烂,也有塔林的厚重、少林寺的沉静。27人的脚印踏过山野与古刹,不仅赏到了嵩山最美的秋,更收获了同行的快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