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乡愁有形状,在滇南的红河,它便化作了“一湖两城”的古韵与乡韵。走进建水、石屏,你会猝不及防撞进如诗如画的田园乡愁。
秋冬的建水与石屏,阳光穿过层层云彩,暖洋洋地洒在古桥、古井与铁轨上;微风穿过双龙桥上的风铃,带来了属于秋天的絮语;漫步在古城的街道上,空气里弥漫着收获的醇厚与烧豆腐的香气。在这里,旅居不是一场脚步匆匆的观光,而是一次心灵的归栖。
乡愁之旅的序幕,从建水古城里的烟火气中拉开。伴着初升的朝阳,挤进一家人声鼎沸的小吃店,来一碗草芽米线,让美食的鲜香激活一整天的活力。
(草芽米线 刘彧行 吴昆 摄)
随着日头渐高,正是漫游建水古城的绝佳时分。在岁月中流转了千年的临安古城,没有钢筋水泥的坚硬,只有青石板上流淌着的慢时光。朱家花园的庭院深深,雕梁画栋间藏着往昔的繁华旧梦;文庙的肃穆宁静,则让人顿生敬畏之心。在街边的紫陶小店驻足,看匠人凝神打磨着“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的建水紫陶。淘一把心仪的壶,指尖拂过温润的陶面,感受的是匠心传承的温度,此谓“养心”。在此地,无拘、无束、无忧,不再是口号,而是当下的真实。
午后,一路漫步到临安站,乘上建水古城小火车,在时速25公里的慢时光里邂逅一场独属于田园的乡愁。这条仍在运行的百年寸轨铁路,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交通史。伴随着“呜——”的汽笛和“哐当哐当”慵懒的节奏,小火车从临安站缓缓摇出,像一位从容的叙事者。
它将带你穿过丰收后略显静谧的田野,掠过炊烟袅袅的村庄,车窗框出一幅幅流动的田园画卷。秋风拂面,带着泥土和稻茬的气息。横跨在泸江之上的双龙桥,在晨曦间渐渐展示出其气势。深秋的薄雾如轻纱,萦绕着这座十七孔的巨大廊桥。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将桥身、水影与周边来往的行人一同染成金红。守候一场双龙桥的日出,仿佛是与古老时光达成的一份默契,心也随之变得辽阔而安宁。
继续向前,在乡会桥的法式建筑前驻足,点上一杯手磨咖啡,把百年的时光揉碎在小小的杯子中,在氤氲的香气中慢品岁月的味道。当列车在团山站停下,穿过古老的石桥,灰瓦白墙的小村庄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村口的小吃店里飘来阵阵香味,老树下闲聊的村民自在闲适,慵懒的猫咪、雕梁画栋的老房子,带给人安心的力量。
继续前行,小火车的终点,是“文献名邦”石屏。沿途的异龙湖,在此时别有一番开阔疏朗的意境。湖水愈发清澈湛蓝,成千上万的候鸟——鸥鹭、野鸭、海鸥来此越冬,它们是这片水域冬日最灵动的诗行。傍晚时分,漫步湖畔,看夕阳如同一枚巨大的咸蛋黄,缓缓沉入远山。余晖将天空与湖面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粉,粼粼波光里,成群的鸥鹭翩然起舞,鸣叫着归巢。这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滇南版本,足以涤净所有尘虑。
湖畔的郑营村内,古色古香之余,人潮涌动。此时正是石屏大闸蟹上市的时节,来自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美景、探寻文化气息之余,尝尝新鲜捕捞的大闸蟹,让大闸蟹的鲜美抚慰奔波之后的味蕾。
当夜幕降临,石屏古城的老街在灯笼的微光中苏醒。与建水相比,石屏的老街更为安静清幽,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亮,两旁是保存完好的明清老宅。而这里的灵魂,是豆腐。石屏豆腐,不用石膏卤水,而是以古城内天然的井水点制,奇迹般地凝成豆腐,其味鲜嫩甜美,堪称一绝。找一家老街深处的小摊,围着火盆坐下,看老板将一块块方正的豆腐烤得金黄鼓胀,蘸上特制的蘸水,送入口中。外皮微焦,内里却是烫口的、近乎流质的嫩滑,豆香与井水的清甜瞬间充盈口腔。这“贴心”的温度,不仅暖了身,更暖了漂泊的胃与心。
这段从临安到石屏的慢行,不仅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一次向内的回溯。让思绪随着铁轨延伸,静享这被拉长、被熨帖的悠悠岁月。这场独特的滇南最美乡愁之旅,是一场融合了自然、历史与人文的深度体验。走进其中,你会发现,最美的风景不仅在山水楼台,更在那一口暖心暖胃的人间烟火里,在那份从容不迫的生活节奏里。
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