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国已开始寒风凛冽时,弥勒市的三角梅仍怒放枝头。霜降过后,这座北纬24°的滇南暖城迎来首批从北方南下的越冬旅居客。高铁站内,提着行李箱的银发族与穿短袖的本地人间隔而行,构成一幅奇妙又和谐的别样图景。
“一下车就闻到了花香,心情瞬间变得很美妙!”来自哈尔滨的退休教师王映楠摘下围巾,用手机镜头对准站前广场上各色盛放的花卉。今年,她提前半个月预订了湖泉片区的康养公寓,月租2000元的两居室配有厨房,“比在其他地方划算多了,还能自己炖三七鸡汤。”
在太平湖森林小镇,北方客人们正跟着本地导游畅游百合园。“这里的冬天是五彩的。”北京游客李应华说,他特意选择带温泉入户的民宿,“早上在万亩森林里徒步,下午泡碳酸泉,晚上还能去红河水乡看夜景,这样的过冬生活很惬意”。
在老城景区的红糖馒头店前,前来消费的人群排起了长龙,店主马延芳忙着将刚出笼的馒头装袋,“北方客人喜欢带点伴手礼,我们每天要多蒸两笼。”文旅部门数据显示,弥勒旅居客日均消费集中在300—500元区间,带动本地农产品、手工艺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5%。
依托年均18.8℃的气温、48.3%的森林覆盖率、2500-3000个/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浓度、99%以上的空气优良率和丰富的地热资源,弥勒市近年来精心打造“森林康养+温泉疗愈+文化体验”旅居模式,形成以太平湖森林小镇为枢纽的生态康养游、以可邑小镇为核心的民族风情游、以东风韵艺术小镇为亮点的文创体验游等5条精品乡村旅游环线,构建起“点上有精品、线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每年吸引了大量旅居客前来过冬。
为提升服务质量,弥勒市借助“弥勒旅居云”数字平台,整合全市民宿、景区、文旅服务点的资源数据,通过可视化呈现,实现“一图览资源、一键订服务”的智慧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即时、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同时,依托文旅融合发展需求,培育“民宿管家”“非遗讲解员”“研学导师”等新型职业人才800余人,提供从接机到就医的全链条服务。
为了让旅居客“留在弥勒更舒心”,该市还从“衣食住行、情感归属”入手,落实全场景权益保障,推出“免费公交、景区门票减免、就医绿色通道、子女入学保障”等福利。定期举办“旅居沙龙”“创业讲堂”,已累计开展50余场活动,组织行业考察、经验交流等,把服务做到心坎上,让旅居客充分感受“家”的温暖。
综合施策下,今年1至8月弥勒市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达1504.43万人次、同比增长16.76%,实现国内旅游总花费149.47亿元、同比增长29.99%。预计全年接待旅居客22.6万人,旅居客总花费30亿元左右。
夕阳西下,弥勒髯翁森林公园的栈道上,数十位老人正跟着音乐打太极。远处的甸溪河波光粼粼,与天边的晚霞相映成趣。“在这里过冬,不是简单的避寒,更像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定居弥勒三年的上海旅居客周力泽说,他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随着冬季旅居市场持续升温,这座以“快乐”闻名的小城,正用温暖与包容书写着新时代的“康养故事”。
总编/杨锐
责编/张云龙
值班编辑/孔德云
记者/赵树龙
编排/刘璐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