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贵高原西南,群峰林立、江河奔腾。万峰林峰峦如画,马岭河峡谷激流,布依村寨歌声悠扬,共同勾勒出黔西南独特的山水风情与人文气韵。
这里不仅是自然胜境,更是一部以文化为笔、以发展为题的时代答卷,映照出历史积淀与现代活力。
“十四五”以来,黔西南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文化根脉与山水灵气交融,绘就文化繁荣、旅游兴盛、百姓共享的生动画卷。

万峰林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一角。(图/刘朝富)
旅游提质 让风景更有故事
“黔西南今年比去年更美了。”作家叶辛再访兴义时的感叹,道出了游客心声,也折射出这片山水间的蓬勃生机。
如今的黔西南,不仅风光旖旎,更有“故事”可讲。万峰林晋升国家5A级景区,成为山水与人文融合的代表;花江峡谷大桥横跨天堑,让交通成为风景,也让“桥旅经济”成为当地旅游新名片。
从万峰林到贞丰古城,从马岭河峡谷到生态长廊,旅游正由单点观光迈向融合体验。精品民宿、民族村寨、夜游项目和文化市集竞相兴起,游客既能在群峰峡谷间探幽寻胜,也能在烟火气中感受生活之美。城市光影与乡村宁静交织,形成独特“双重节奏”。
同时,当地盘活闲置资源,让“沉睡资产”焕发生机。旧厂房改造为艺术空间,荒地变身体育公园,传统村落融入文创设计,“文旅+体育”“文旅+康养”“文旅+非遗”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山水注入持续发展动能。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让黔西南的独特魅力走向世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发展的生动窗口。

花江峡谷大桥航拍。(图/刘朝富)

游客在花江峡谷大桥体验“步步惊心”项目。(图/肖月娥)
文化焕新 让传统活在当下
“能近距离观看黔西南大型民族歌舞剧《锦·蓝》,真是震撼。”广东游客黄志萍在册亨县观看大型民族歌舞剧后感慨道。舞台以花江峡谷大桥为背景,以非遗刺绣为主线,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精神融合,成为黔西南文旅融合的缩影。
山水之美离不开文化滋养。布依八音坐唱在山谷回响,苗族阿妹舞步轻盈,古老摩崖石刻得到保护,传统村寨和手工技艺构成可触可感的文化记忆。
近年来,当地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抓手推动文化焕新。非遗工坊、传承空间、数字档案建设,使传统技艺“出圈又出彩”;在兴义非遗体验馆,游客可亲手扎染、织布、体验草药贴敷灸疗,还能聆听传承人讲述布依八音的故事;州博物馆数字展览让历史“活”了起来,《黔西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图谱》将散落山野的记忆串联成可阅读的精神史。
文化传承正从“留住过去”走向“赋能当下”。非遗技艺进入市场,传统节庆融入旅游,使文化与生活同频共振,成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繁荣不仅体现在景区与舞台,也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黔西南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城市书房到乡镇文化站,从社区广场到村头文化长廊,文化设施提质扩面,让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盈。夜幕下,兴义书房灯火通明,乡村广场歌声悠扬;送戏进村、文化下乡、志愿活动常态化开展,使文化惠民触角延伸至城乡每个角落。

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剧《锦·蓝》。(图/刘朝富)

游客在景区体验布依族扎染。(图/杨雯)
体育赋能 让激情点燃山水
体育为黔西南注入新的发展活力。10月24日,黔西南州喀斯特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入选国家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建设地区名单,成为贵州唯一入选地区。这既是对山地资源禀赋的肯定,也为建设国际知名山地运动基地注入新动能。
黔西南地貌奇绝,峰林、峡谷、湖泊相映成趣,是登山、徒步、攀岩、骑行、野钓等运动的天然户外运动场。
近年来,当地依托山地资源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擦亮“运动黔西南”新品牌。万峰林马拉松声名远播,安龙山地运动公园人气高涨。竞技赛事带动文旅消费,让“体育+旅游”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文旅服务持续升级,从智慧平台到公共设施优化,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一码游贵州”让游客实现景区预约、行程规划、实时导航、消费支付一站式体验。旅游厕所、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成为景区亮丽风景线。

10月19日,首届环贵州公园省自行车赛S2赛段于兴义万峰林开赛。(图/李允凤)

2025“赛动黔景·加油安龙”桨板挑战赛。(图/刘朝富)

2025万峰林警察半程马拉松。(图/杨雯)
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文明共生的体现。黔西南以文化厚度托起旅游高度,以山水为底、以人文为魂,走出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共荣的发展路径。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创创新,从全民健身到国际赛事,从乡村振兴到城市焕新,黔西南正以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一城山水,一方人文。今日黔西南正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让文化焕发活力,让旅游充满温度,让生活更添诗意。每一处风景都在续写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见证这片土地的奋进与荣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雯
编辑 宋洁
二审 张恒
三审 许邵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