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大街还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博物馆—周村烧饼博物馆。周村烧饼博物馆位于大街南段东侧,门口红灯高挂金字牌匾鲜亮,门侧还挂有‘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标牌。
周村烧饼历史悠久,它源于汉代的胡饼。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为"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以胡麻著上也。"溲,就是浸泡、和面的意思;大漫冱指形状大而平整;胡麻,即芝麻,相传张骞得其种于西域,故名。因此,从原料上看,胡饼就是覆以芝麻的面饼,这与吊炉烧饼是一样的。明朝中叶,山东省周村贾商会集,各种山东小吃应时而生。一种名为胡饼炉的烘烤设备传入山东周村,饮食店的师傅们根据焦饼薄香脆的特点,用上贴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了山东大酥烧饼。
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周村烧饼被人们称为“可以吃的文物”。
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山东周村郭姓烧饼老店"山东聚合斋"对烧饼制作工艺潜心研制,几经改进,使山东周村烧饼以全新的面目、独特的风味面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东聚合斋"郭姓后人携大酥烧饼的配方和制作技艺加入了国营山东省周村食品厂。1979年,大酥烧饼以"山东周村"作为商标进行注册,正式定名为"山东周村牌"山东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和别的烧饼有所不同。它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拿起一叠,有唰唰之响声,如风中之白杨。吃起来,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酥脆异常,且久嚼不腻,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
关于周村烧饼,还专门有人为它作赋。大厅的《烧饼赋》,洋洋几千字,详述了周村烧饼的特点、声誉以及百年传承、发扬光大的历程。
周村烧饼的起源
周村郭姓烧饼老店"山东聚合斋"是由郭云龙、郭海庭父子创建的。原来这周村烧饼还是俺本家人创造的啊。
之前聚合斋做的的烧饼也和其他烧饼一样,是厚的芝麻面饼,后经郭家父子进行改良后才“造就”了现在这种独特的周村烧饼。
这是聚合斋早期制作的厚面烧饼。
这是改进后的薄酥烧饼。
在这座烧饼博物馆里,保存着郭家父子的聚合斋原址原貌。因为,这座老宅就是周村烧饼的发源地,它本身就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老宅如今还保持着老屋的原貌,这是老宅的正堂。
这是老宅的卧室。
这是老宅的餐厅。
老宅的水井至今保存完好。
古老的石碾仍旧留在了聚合斋的院子里。
老式的烧饼炉子,现在已经不用了,如今在这里只是一个展品。
用塑像的形式再现了当年聚合斋打制烧饼的场景。
当年,周村的烧饼就是铁路线上乘客们的“路餐”。这让我想起了安徽符离集的烧鸡,当年我在南京读大学时,每次假期往返符离集,都能看到挎着篮子在车站里卖烧鸡的,那时真的是没钱,往返了那么多次,也没舍得买过一只烧鸡品尝一下。
这个再现的场景,感觉上非常熟悉,让我想起了当年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