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昌古城三道街市井生活巷子城市更新项目顺利完工。不仅改善了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打造了一条名为“漫步山道”的景观步道,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黄鹤楼观赏视角,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三道街“漫步山道”彩绘。 记者陶常宁 摄
“哇!又解锁一个拍黄鹤楼的新机位”
全长590米的武昌三道街近期在网络上走红。这条古街东起胭脂路,西至司门口黄鹤楼地铁站。据清代《湖广武昌府志》记载,此街因历史上曾分布着三个简称“道”的衙门而得名。
三道街“漫步山道”入口。 记者陶常宁 摄
10月27日,阳光明媚,长江日报记者从司门口黄鹤楼地铁站A口出来后,沿三道街向东前行,来到新晋网红打卡点“漫步山道”,这里已成为市民游客争相前往的摄影胜地。
三道街“漫步山道”解锁观赏黄鹤楼的新机位。 记者陶常宁 摄
“现在来的人特别多,我在网上经常看到大家发视频。”在此居住26年的邵有超从来没有在家门口见过这么多游客,他每天热情地为游客指路,笑着自封为“三道街推荐官”。
三道街“漫步山道”导览标识。 记者陶常宁 摄
沿山道拾级而上,统一涂装为霜绿色的扶手栏杆,以及充满童趣的墙绘,为老巷增添了清新活力,仿佛置身于漫画世界,令人不禁驻足拍照。
三道街“漫步山道”统一涂装为霜绿色的栏杆。 记者陶常宁 摄
行至半山腰,一面绿草如茵的墙绘映入眼帘,一名身着红色披风的小孩与一只可爱的狗狗迎风而立。走近细看,发现一处“秘境”。左转进入后,一片开阔的观景平台展现在眼前,黄鹤楼尽收眼底,还可听见悠扬的钟声。几位年轻人不禁感叹:“哇!又发现一个拍黄鹤楼的好地方。”
三道街“漫步山道”彩绘。 记者陶常宁 摄
记者注意到,观景平台上有一棵树龄126年的女贞树,周围还设置了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憩。山道沿途均设有统一的导览标识。
“居民就是三道街故事的主人公!”
“三道街城市更新项目,不只是为了打造网红打卡点,更重要的是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中华路街道楚材社区负责人坦言。
自去年12月项目启动以来,街道、社区、湖北大学设计团队及施工单位组成专班,多次走访居民、商户等不同群体。“你们希望身边变成什么样?”这是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
针对居民反映的“道路破损”“排水不畅”“扶手栏杆设置不够”等问题,专班优先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三道街“漫步山道”扶手栏杆全部升级。 记者陶常宁 摄
72岁的徐年祥自出生起就居住在这里。他提到山道扶手单侧设置不便老年人使用。不久后,山道两侧均安装了扶手,并完善了休息座椅等便民设施。
“建原汁原味的城,留老街老巷的魂,住左邻右舍的人”。为讲好老巷故事,项目团队走访68个点位,采访80多位居民,提炼历史文化记忆点和当代居民故事,累计调研时长超过1500小时,完成了市井生活巷子总体设计。
三道街导览标识。 记者陶常宁 摄
一个感人的故事令设计团队深受触动。山顶有一处彩绘,最初设计是荡秋千的小孩。但在走访中,一位72岁老人讲述了他的美好回忆:与已故妻子一起在山顶看烟花的场景,“现在只能和屋里的金鱼、盆景和字画为伴,都不及她在身边”。设计团队深受感动,将墙绘改为烟花绽放的夜空,圆了老人的心愿。
三道街“漫步山道”彩绘星空下看烟花。 记者陶常宁 摄
三道街的烧饼摊也颇具特色。老板来自河南周口,经营多年,独创了独特的酱料配方和制作工艺,曾创下日销500个的纪录。他的烧饼成为三道街许多孩子的乡愁,甚至有人直接把烧饼寄往海外,缓解留学生的思乡之情。这个圆圆的烧饼已成为三道街的文化符号。
三道街烧饼摊。 记者陶常宁 摄
还有许多无心插柳的养花人、武昌图书馆的退休志愿者、在半山制衣坊为听障儿子陪读的裁缝阿姨等,这些普通居民都是三道街故事的主人公。
“我这家店近2个月生意好起来了”
三道街“漫步山道”导览标识。 记者陶常宁 摄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三道街的面貌焕然一新,新门面陆续开业,居民也开始翻修旧宅。
三道街“漫步山道”彩绘。 记者陶常宁 摄
位于山脚下的“考拉食堂”以简餐为主。老板颜惠凌2008年赴法留学,2012年在上海工作,2022年回汉创业。她表示,去年12月开了这家餐厅,得益于城市更新,近2个月来,餐厅生意呈几何倍数增长,成为游客“漫步山道”的热门坐标。
考拉食堂。 记者陶常宁 摄
在半山腰,一家民宿正在装修,墙上绘制的柯基犬正是主人的爱犬。
三道街“漫步山道”彩绘。 记者陶常宁 摄
武昌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城市更新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挖掘武昌古城的历史文脉,让每个小微空间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微展馆”。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