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云南省石屏县异龙湖畔,粉黛乱子草如云似雾,在夕阳柔光中轻轻摇曳,漫步花海的游人不时举起相机定格这份浪漫。不远处的彝家院落里,绣娘杨云正指尖翻飞,将这秋日粉韵化作绣品上的灵动纹样。如今,这传承千年的彝绣技艺,正借着党建“红色引擎”的强劲动力,在石屏山乡间焕发新生,让指尖针线不仅绣出民族文化的斑斓,更织就出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
“以前我们只是闲暇时在家里绣绣玩,现在加入合作社,我不仅技艺提升了不少,还能把绣品卖出去,生活更有盼头了。”杨云的话语里满是喜悦。石屏彝绣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党建工作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各级党组织化身产业发展的“红色纽带”,将分散的绣娘、刺绣企业、金融机构紧密联结,统一规划发展路径,统筹推进技能培训、订单对接、资金扶持等工作,成功推动千年彝绣从指尖技艺转型为富民产业。
建强组织,凝聚指尖合力。当地成立绣娘联合会,构建起“协会+公司+合作社+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把绣娘单打独斗的手工活整合为有组织、成规模的指尖经济。育强头雁,带动雁阵齐飞,通过“把绣娘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组织书记”的递进式培育链条,让党组织成为产业链上的主心骨。金融护航,注入发展活水,协调州内多家银行机构推出“好日子贷”专项贷款,以精准金融支持滴灌产业成长。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绣美彝山”“西嫫文化”等专业刺绣公司4家,新建机器刺绣工坊8家、个体加工坊10余家,1050名绣娘稳定融入产业链,形成“龙头对接市场、合作社组织生产、绣娘居家接单”的格局。
以党建为引擎,石屏县积极推动彝绣与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精品化、多元化升级,构建起设计—生产—销售—体验全链条发展模式。深入挖掘传统彝绣纹样,融入现代审美需求,推动彝绣从民族服饰辅料向时尚消费品转型,开发出包袋、彩妆、家居用品、高端定制时装等120余种衍生产品,备受市场青睐。
采取党组织搭台、村企联营方式,整合村集体资源与企业运营优势,打造“青墨”彝绣酒店综合体等文旅融合标杆项目。将彝绣元素全方位融入住宿、餐饮、文创等环节,创新推出“住宿+体验+消费”服务体验,游客入住彝绣主题客房,参与刺绣技艺体验课,离店时带走专属定制绣品,推动旅游从打卡式观光向沉浸式体验升级。2024年以来,这些文旅项目在社交媒体迅速走红,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3%,让彝绣成为石屏文旅的新名片。
党建赋能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石屏县建立技能培训得能力、订单生产得收益、文旅体验得岗位、品牌共享得红利的多元增收机制,让绣娘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一人刺绣、全家增收,一村刺绣、全域振兴”。绣娘联合会与多所高校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合作社统一承接订单、分发任务,让绣娘居家刺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文旅项目设置刺绣教学、文创销售等岗位,吸纳绣娘就近就业;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品牌溢价让绣娘分享增值收益。
暮色渐浓时,异龙湖畔的粉黛花海染上金边,彝家院落的灯光下,杨云和姐妹们仍在飞针走线。她们绣着山间的流云、湖畔的繁花,也绣着每月到账时家人的笑脸、村落里新修的水泥路。党建的“红线”串起技艺、产业与民心,让千年彝绣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动在指尖、活跃在市场、温暖着生活的致富密码。(本报通讯员 唐伶 王启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