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探险的魅力与风险并存,不容忽视。图为天竺山景区。记者 唐光峰 摄
晨报记者 张玲玲
昨日,晨报的报道《天竺山为何屡成“迷途之地”?》引发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关注。不少读者主动联系本报,或讲述自身惊心动魄的户外遇险经历,或为厦门户外资源开发与安全保障建言献策。
案例警示
三人“野路”徒步遇险
雨夜苦等救援三小时
“现在想起来还后怕,那天差点就把命丢在山里了。”市民陈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在去年4月的一次惊险遭遇。当时,她与家人、朋友三人一起前往同安流枫溪游玩,在“野路”徒步。他们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边走边玩边拍摄,手机电量几乎耗尽。更糟糕的是,途中突然电闪雷鸣,而三人未携带雨具与照明设备。
“天色迅速暗了下来,山高林密,浓雾一下子就起来了。我们站在半山腰,不知该往上还是往下走,又怕又慌。”陈女士说,当天傍晚6点多,三人报了警。但因极端天气,救援队暂时无法进山,绝望感瞬间向他们袭来——一旦身体失温,后果不堪设想。
三人挤在一起取暖,在恐惧中等到晚上9点多,北极星救援队终于找到了他们。救援队员们带领三人转移至安全路段时,已是晚上11点。“如果没有救援队,我们可能真的就出不来了。”陈女士自责地表示,当初太鲁莽,如今她深刻明白对大自然要心怀敬畏,“户外徒步一定要做足准备,出门前先看天气预报,量力而行”。
不少驴友根据户外运动App中他人分享的运动轨迹进山探险,但对于新手驴友来说,容易迷路。记者 张玲玲 摄
隐患剖析
攻略夸大误导新手
“野路”潜藏多重风险
拥有20多年户外经验、参与过山地救援的黄先生结合自身经历,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前户外活动中的几大隐患。
黄先生说,网络上部分攻略存在严重的夸大引导倾向:一方面夸大线路的风景魅力,另一方面又刻意淡化其潜在风险与探险难度,动辄以“有脚就能走”等话术吸引眼球。这导致许多新手驴友轻信此类描述,毫无准备,或仅仅下载离线地图,完全忽视了野线穿越与成熟旅游路线的本质区别,便贸然出发。
黄先生同时指出,许多参与者安全意识薄弱,面对山洪等风险时,常抱有“来都来了”的侥幸心理,对劝阻置若罔闻,加之缺乏经验,极易导致迷路与意外发生。“无经验领队”更是一大隐患:有的仅走过几次“野路”便敢在网上发出邀约;有的责任心匮乏,甚至出现过将体力不支的队员遗弃于途中的情况,即便事后返回寻找,也已酿成安全危机;更有甚者,仅凭在网络平台下载地图、阅读几篇攻略,便自认为足以组织活动,漠视潜在风险。
在分享组织户外活动的经验时,黄先生提到,他的徒步群对成员筛选严格,优先考虑有过同行经历、三观契合且具备基本安全意识的参与者。新成员需通过体力、安全意识及危险判断能力等多方面评估。每次活动,团队规模控制在15人以内。队伍中设置三类关键角色:两名熟悉路线的“开路者”,需结伴前行并保持相互可见的距离;“中间协助者”负责帮助体力较弱的成员,队伍中强弱成员交错排列;而“收尾者”则始终位于队尾,确保不落下任何人。行进过程中,团队还会穿插讲解路线判断与装备使用等实用知识,并以团队中“最弱成员”的能力作为评估行进可行性的基准。
此外,黄先生提醒,厦门现有不少收费户外团,其利润空间相当可观。“正规团队通常会选择难度较低或半旅游性质的路线以控制风险;而一些新成立的团队或经验不足的领队,即便不收取费用,也更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他还提到,近年来流行的“家庭式”户外活动存在环保意识不足、随意丢弃垃圾等现象。“‘无痕山野’的理念在老驴友中已逐渐普及,但在家庭群体中仍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
黄先生还指出了另一个争议点——山中常见的彩色飘带。这些系在树枝上的飘带,本是部分驴友用以指引方向的路径标识,却在实际中成为一把“双刃剑”。“对资深驴友来说,或许可以作为参考;但对新手而言,很容易产生误导,甚至助长盲目自信,以为跟着飘带走就万无一失。”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飘带采用不可降解材料制成,长期滞留山野,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
出路探讨
资源开发宜疏堵结合
发展与安全谋求平衡
上周六刚参加了莫干山越野赛的李先生,结合自身体验,为厦门户外资源开发提出了新思路。他指出,天竺山、北辰山、云顶山等区域,驴友迷路事件相对较为多发,这也反映出旺盛的户外探险需求。在他看来,对待这类需求,“堵不如疏”,建议借鉴香港、深圳等城市的成熟经验,在周边山地中打造规范的户外路线,并配套安全保障、服务设施,开发相关文旅项目。此举不仅有助于提升地域文化内涵,也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如何在保障安全、推动产业发展与维护生态之间取得平衡,是众多城市在开发户外资源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景区要跳出‘门票经济’的固有思维,转向以创意、服务、品牌和文化为核心,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李先生举例说,诸如莫干山越野赛、崇礼越野赛、柴古唐斯越野赛等,都是“赛事赛道+徒步路线+露营”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有些地区甚至凭借一座山的资源,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在他看来,厦门周边山地资源虽有一定局限,但仍可朝着这一方向进行开发,在确保安全、服务配套完善、难度与强度适中的前提下,若能引入专业户外品牌合作,有望吸引大量户外爱好者前来体验并消费。
不过,李先生也坦言,作为一名驴友,他仍心存顾虑:“不希望看到山野被过度开发成景区或准景区,那样就失去了户外活动应有的‘野趣’和原生态的感觉。”
驴友跟团遇险,责任在谁?开发山地资源,“疏堵”何解?明日,晨报将继续追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