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水被“煮开”,趵突泉趵突腾空是因水下有水泵……近期,一波针对知名景区的离奇谣言在网络上蔓延。景区疲于辟谣,公众困惑不已。为何此类谣言屡禁不止?又该如何从根本上遏制?
景区谣言非新鲜事,“西安兵马俑是后人仿造”“桂林山水是人工造假”“黄山悬崖装护栏是为了绑松树”……谣言通常披着“科学揭秘”外衣,迎合猎奇心理,以碎片化形式在社交平台迅速扩散。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问题。
其一是信息生态失衡。自媒体为追逐流量不择手段,平台算法推荐推波助澜,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其二是科学普及缺位。公众对地质水文知识了解有限,景区科普又往往流于形式,留下认知真空。其三是监管存在盲区。造谣成本低,惩处力度弱,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
治理景区谣言,需打好辟谣组合拳。景区要变被动为主动,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内容,让科学跑在谣言前面。平台须强化责任,完善内容审核,优化推荐机制,切断谣言传播链。监管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造谣者依法严惩。
最重要的是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当每个网民都能多一分理性、多一次求证,谣言自然会失去市场。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守护其真实性,就是守护我们的共同记忆和文化根基。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真相需要更多守护者。当科学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当严谨求实成为普遍追求,那些“煮开”的天池、“抽水”的泉眼,终将恢复其本来面目。这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责任。(文/刘科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