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了,还要被拉去听保健品讲座换免费旅游?
刘姨上周在三亚的酒店里把药盒藏进了抽屉最底层。
她不是第一次这么干。
去年冬天在昆明,前天在桂林,每次导游说完“吃完这三盒蛋白粉,明天包你去海边看日出”,她都笑着点头,转身就把药扔了。
不是不信,是太懂——这哪是卖药,是卖陪伴。
她丈夫走后三年,没人跟她说话,连女儿都嫌她唠叨。
旅行社的人天天叫她“刘姐”,帮她拍照片、扶她上下车,甚至记得她不吃葱蒜。
这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
薛姨在丽江客栈的阳台上数了三天星星。
丈夫瘫在病床上21年,她没出过远门,直到上个月他走后第五天,她把家里的存折塞进背包,一个人买了去大理的票。
没告诉儿子。
她买了一件藏青色的裙子,穿了三十年的灰毛衣终于没再穿。
夜里她把照片发到抖音,配文就一句:“终于敢为自己活一次了。
”点赞数破了八万,留言里一半是哭的表情,一半是“阿姨我也想”。
徐姨的旅行是偷来的。
孙子每天放学要她接,孙子的作业要她检查,老伴的降压药她得按时间分好。
她没请过一天假,可上个月她骗了全家,说要去社区体检,其实坐了六小时火车去看油菜花。
手机里存了三百多张照片,全是野花、老墙、河边发呆的老人。
没人知道,她手机里最常看的App不是微信,是老年大学的直播课——摄影、广场舞、手语歌。
她说,那些课让她觉得,自己还没老透。
低价团五天四晚两千块,住的是城中村小旅馆,导游早上六点催你起床,中午强制进店,晚上还逼着你听“健康讲座”。
可谁又能真骂他们?
这些团里,七成老人是第一次坐飞机,六成没用过扫码支付,三成有高血压没带药。
可你去投诉,他们说:“我们家老太太开心啊,回来连腰都不疼了。
”
真正的危险不是强制消费,是没人真把她当人看。
他们不关心她血压怎么样,只关心她多买了几盒燕窝。
他们不问她会不会走路稳,只问她愿不愿意加购一个“南极养老套餐”。
最讽刺的是,这些卖力鼓动她买买买的,或许比她子女还了解她。
现在有些旅行社开始配护士随行了,有些酒店装了防滑扶手,还有的带老人去逛菜市场,教他们买本地便宜的时令菜。
没那么热闹,没那么多掌声,但她们回来时眼睛亮了。
不是她们爱旅游,是她们太寂寞了。
我们总以为养老是给房子、给养老金、给体检卡。
可很多人要的,不过是有人愿意花时间,听她说一句:“我今天穿的这件袄,你爸年轻时也说过好看。
”
她不是在旅游,她是在找自己消失的那二十年。
不是所有银发族都需要被保护,有些,只需要被看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