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清秋。在狮山,一批展览扎堆上线,邀请人们步入文艺生活交织的感官诗旅。
融汇古今风雅 荟萃八方文明
苏州博物馆西馆二楼国际合作厅内,近日上线的“铸河山——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特展,吸引了不少爱好历史的市民、文博爱好者前来打卡。
展览聚焦中国青铜时代的兵器文明,汇聚来自全国8家文博单位的近200件套珍贵文物。由夏商周三代的兵器切入,以“七种武器”“流星蝴蝶”“英雄无泪”三大单元为主线,在兵与礼、剑与侠之间,呈现文明交流与社会变革的华章。金柄铁剑、战争场面贮贝器、吴王光剑、越王丌北古剑等精美文物,50余件套苏博馆藏青铜兵器首次公开展出,展现中国青铜时代不同地域的极致工艺与文明交融。值得一提的是,苏博文创以此次特展展出文物为灵感,推出毛绒版“青铜兵器”、“青铜剑”冰箱贴等周边新品十余款,丰富观展体验。
不远处,在苏州狮山大剧院新启用的“拾得艺术空间”内,《时间的风土:苏州手工艺的社会景观》展览则围绕“风土”“共同体”“可持续”三大线索,探讨手工艺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展览汇聚姚建萍、刘建华、周建明、俞挺、倪小舟、陈虎、赖杭宇等五十余位来自苏州及全国艺术家的手工艺作品,突破传统“器物”陈列逻辑,从社会学与实践理论视角出发,将手工艺视为嵌入地方生态、社群网络与文化记忆的“社会实践”,呈现“在地探索”“传承再造”“跨界实验”三类创作路径,展现苏州手工艺在当代语境中的延续与创新展览。
两场展览都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欢迎有兴趣的市民朋友前来狮山观赏、体验。
根植江南文脉 展示本土风情
自古江南多佳境,苏州尤为胜。在这片天地间,鸟儿与花朵相依相生,织就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日前,苏州本土花鸟鱼虫首展在狮山文化广场狮里长街开幕。展览以200幅苏州野花野鸟摄影作品为线索,串联起视觉、听觉、嗅觉的互动体验,让人与自然重逢于一场生态的雅集。
鸟与花,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苏州大地的生机与灵韵。它们不仅是生态的见证者,更是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最佳注脚。展览用摄影镜头展现了种类丰富的花鸟,光影下的鸟语花香仿佛触手可及。小鸟投影、振翅机械鸟等互动装置充满趣味,还可在现场听鸟鸣、闻花香,尤受小朋友的欢迎。沉浸式声景空间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寻苏州自然风物的魅力。
而在狮山,石湖红菱则是颇具盛名的苏州时令风物,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口感脆嫩如梨,入菜百味,是苏州生活哲学“不时不食”的生动体现。明清方志赞道:“石湖菱最胜,皮薄肉脆,红者尤佳。”唐寅的《采菱图》、袁枚的《随园食单》也均有记载。
以此为主题,为期一个月的“菱动江南”红菱荷花书画名家作品展在狮山横塘街道文体中心拉开帷幕。活动由狮山商务创新区教育和文体旅游局、狮山横塘街道石湖社区、新梅华艺术收藏馆共同举办,邀请广大市民朋友、文艺爱好者在书画意境中,感受红菱与荷花共舞的江南雅韵。
展览云集大家名作,联动新梅华艺术收藏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青城美术馆等,邀请23位书画名家,以石湖红菱、荷花为灵感源泉,精心创作37幅意境悠远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或描绘菱塘秋色的旖旎,或勾勒荷花的风姿绰约,或捕捉采菱的生动瞬间,将石湖的秋景、红菱的灵韵与江南人家的生活哲思凝于尺幅之间。
此次展览源于狮山横塘街道石湖社区与新梅华餐饮公司的社企联动,是继今年3月合作设立石湖红菱直供基地后的又一次“菱动”实践,也是双方携手深耕本土文化、活化传统资源的生动体现。书画展的举办,是对以红菱、荷花为代表的江南文化的一种创新表达,进一步丰富了“游石湖”非遗民俗的文化内涵,激发社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助力江南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狮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