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今天隶属于安徽的一个县,好像还顶了很多年“贫困县”的帽子。假如将历史上溯两千年三千年,可不是这样。寿县古城古称寿春、寿阳、寿州,哪一个都比县大。最先,它属于淮夷部落。夏时归为九州之一的扬州,春秋时属了楚国。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41年,将都城迁到寿县。从此以后,它有过十次为郡的辉煌,还有屡屡为州郡治所的经历。晋到唐,寿县古城依旧因繁华著称。时光走到五代末期,寿县古城被毁了。
宋朝皇帝,不忍心这座城被湮灭在岁月的长河里。寿县古城得以重建。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古城,就是宋代的建筑物。
寿县距离淮南只有十几公里。但是,直到二零一九年,它才摘了贫困县的帽子。去寿县游玩,主要为了古城墙。这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城。定语是:中国保护的最好,最完整的一座古城。
建设在宋朝,有近一千年的历史的古城墙,一直矗立在淮南的大地上,比南京的明城墙古老很多年。隔一座小桥,沧桑的老城墙完全袒露了。两三分钟后,与老城墙近距离接触了。进城。这是寿县古城的北城门。
进去后首先看到的是瓮城。站在瓮城里,可能与所有人一样,会想起“瓮中捉鳖”成语。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瓮城的作用实在太大了,以至于稍稍完整的古城,都有瓮城。与“瓮中捉鳖”媲美的另一个成语是“关门打狗”。
现在,虽离古代战争太久太久,寿县的古城墙却没有失去作用。北门外墙壁,有一道黑色的纹线,标志着一九九八年大水淹到的位置。高高的水位线几乎与城门等高。如果瓮城没有古城门,大水进城溜达溜达的后果,难以想象。鳖,恐怕不是某种动物的专有名词了!防洪,或许是古城的新功能。
寿县的结构方中有圆。按计划要团团一圈将四个城门走一遍,为的是感受古城和古城墙独有的魅力。没想到,东门的出现,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并不专门奔着城门,对于城里的世界也很好奇,边走边四处打量地走着。
忽然,看到几个车夫躺在车子里午睡。生意不好是第一判断。其次便是羡慕。他们在城门洞旁边,正享受夏日里最美妙不过的习习凉风。他们不是“骆驼祥子”,没有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煎熬。似乎,他们的梦中出现了美好的场景,脸上有淡淡的笑意。那一份潇洒,不像是劳力者,更像是体验生活的好奇者。
正看着他们,设想自己能在那儿坐一会的滋味,却发现了走到城门口。是城市东边的大门。东门,比北门壮观宏大。瓮城的一个角落,有不知名的植物绿油油的绽放。生命的顽强,不就是一枝一叶的招摇吗?
东门外,也有两道黑色标志线,那是赫赫有名的五四年的大水与九八年的大水所达到的高度。五四年的水,远高出九八年。然而,无论是五四年的大水还是九八年的大水,一点没有淹没古城的任何角落。怪不得,寿县有着荷叶城的美誉。它真的像一片荷叶,不惧怕滔滔洪水。千年岁月的古城的牛,真该让那些设计出被货车撞断高架桥的“高级工程师们”来听一听看两看。
西门与南门,应该是复建或修建过,没有瓮城。相比有瓮城的固若金汤,单薄了不少。或许,这两道城门是古人的通行今人的风景。南门外有个大型文化广场,白天看就这样,估计晚上灯光亮起来会很美。
寿县人最自豪的,不仅是古城墙,还有涵洞。涵洞设置在城市的东西两端。涵洞的墙上,镌有“崇墉障流”、“金汤巩固”字样。这不是建筑前的宣传,而是历经千年的事实。涵口上是月坝,与城墙等高。
东西涵设计的神奇之处是,它们能方便快速排出城内积水,又能在大洪水发生时堵阻外水倒灌。遇到大洪水泛滥,只要关上所有城门,据说是滴水不入。管理者通过涵口观察水位,能比较出城内外水的落差。这个水利设施,被誉为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明珠。
四座城门按地理位置取名:东为宾阳门,南称通淝门,西呼定湖门,北叫靖淮门。四座城门圈起的城墙里,是个大大的缓坡状绿化带。
出东门,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与开阔的农田蓦然出现,心情豁然开朗。城里和城外,不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