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的街巷图谱中,青羊区藏着一组特别的存在——四条名字都带着 “丝” 字的古街。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彼此相隔不远,扎根在城市中心,堪称见证成都变迁的跨世纪 “活化石”。单是 “金丝街”“银丝街”“铜丝街”“白丝街” 这一连串名字,就透着雅致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它们背后的岁月故事。其中金丝街与银丝街紧密相依,铜丝街和白丝街则在不远处静静坐落。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四条老街,解锁它们的前世今生。
金银铜丝街
贵金属工艺的辉煌与变迁
金丝街、银丝街和铜丝街,这三条街道虽分布略有不同,金丝街与银丝街紧挨在一起,铜丝街在不远处,但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见证了成都贵金属工艺品行业的兴衰荣辱,承载着老成都手工业的辉煌记忆。
三条街道的历史渊源都可追溯至遥远的年代。早在殷商时期,金属花丝制品制作工艺已初现端倪。从先秦的 “金牛道”“驰道”,到汉唐从京城长安进入西南的驿道,都从北面进入蜀都,北门成为成都通往京畿的门户。宋代时,北门一带便是百姓做生意的集中区域,岷江运来木材的第一个水码头在此,茂县、汶川的绿宝石也从北门进入成都。更重要的是,北门以文殊院为中心,半径一公里内有三十多座寺庙宫观,频繁的庙会形成了加工珠宝和佛珠的市场,对金丝、银丝、铜丝等需求大增,各种拉丝及商品加工作坊应运而生。
明末清初,成都贵金属艺术品制作工艺达到更高水准,作坊和工匠驰名海内外,生产规模大幅提升,成为一项颇有地方特色、造福百姓且为官府提供源源不断财税收入的兴盛产业。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几条由实力工匠聚集、知名作坊店铺相连的街巷逐次诞生。官府根据沿街两边的作坊品类和店铺货色特征,分别将它们命名为金丝街、银丝街、铜丝街。
金丝街
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条街手工业兴盛,商业氛围浓厚。金丝街是成都金银工艺品制作的核心区域,能工巧匠们用金、银等贵重金属,通过拉丝编织或焊接等精湛工艺,打造出专供皇室和贵族欣赏把玩,或用于赏赐封疆大吏及有功之臣的金属花丝制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与之相邻的银丝街同样聚集了众多制作银丝制品的能工巧匠,那些精美的银丝工艺品,或细腻柔美,或造型独特,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不远处的铜丝街也因铜丝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而热闹非凡。因这些贵金属制品声名远扬,吸引了大量商人和顾客,周边配套的茶馆、餐馆、客栈等服务业也蓬勃发展,成为成都北门一带的繁华之地。
然而,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城市格局不断变化。195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川西分行整合了金丝街、银丝街、铜丝街等地的大部分金银制品作坊和艺人,成立国营成都金银饰品总店,对这类贵重饰品实施集约化生产管理和销售。1959年,国营成都金银饰品总店又与成都民族用品生产合作社组合,创建了国营成都银丝工艺制品厂,厂址迁至春熙路附近。由于大部分工匠和作坊相继搬迁去厂区集中,它们在三条古街两边留下的空间,随后逐渐被一些木器生产作坊、铁匠铺、杂货店、茶馆和小餐馆取代,仅有少数几家金银制品作坊及卖货店铺在原地坚守到1966年前后,最终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金丝街
20世纪60年代,铜丝街满是陈旧的公馆院落,院墙和门楼斑驳不堪,街道没有街沿,十分破败。曾经,铜丝街一头一尾有两个茶铺,连接玉泉街这头的是老虎灶,德盛街口子上的茶铺则是收荒匠聚集之地,里面还有小舞台供说书人表演。后来,茶铺又成为喂鸟人的聚集地,人们在此喝茶赏鸟,交流心得。铜丝街10号曾是比较出名的 “火炬帽厂”,这里生产的海芙绒棉帽和老太太戴的丝绒帽颇受欢迎。做帽子的最后一道工序 “修线” 会拿到工厂外请人完成,那时铜丝街和邻近街道常能看到人们背着装满帽子的包袱往来于帽厂和家之间。铜丝街2号原是地主的四合院,1950年成都市邮电局职工搬入,60年代交给市房管所,80年代拆除修成商品楼。
铜丝街
如今,金丝街、银丝街、铜丝街虽说街名如故,但已难寻当年贵金属工艺的痕迹,让人感觉有些名不副实,人们只能从这些靓丽的街名中去怀念、遐想早年这里曾有过的那种流光溢彩、人声鼎沸的景象。不过,它们也在以新的方式延续着生机。
金丝街和银丝街不长,都只有200米左右,站在银丝街头一眼就能望见街尽头的文殊坊牌坊,银丝街上,遍布着各种小吃店,蹄花面、老妈兔头、老麻抄手、担担面等成都名小吃应有尽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街头还有一家怀旧驿站,旧书、老物件塞满了小小的店面,充满了时光的味道,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转型,融入新的城市功能,延续着自己的故事。
银丝街
金丝街一头一尾两家店铺常年人气爆棚,传承着老成都饮食文化。街南口左边的 “王记特色锅盔” 是连锁店,在这里生意兴隆;街北口右边的 “邱二哥传统锅盔铺” 藏于小区内,更具口碑,“邱二哥”坚持手工制作,只有传统的四种锅盔,红糖锅盔、混糖锅盔、椒盐锅盔、白面锅盔,刚烤出来的锅盔,热乎乎地来上一口,满满的麦香。上了年岁的老成都嚼着锅盔会念及童年,外地游客嚼着锅盔用味道认识了老成都。
金丝街街头的王记
金丝街街尾的“邱二哥”
白丝街
名称争议背后的故事与生活印记
白丝街名称起源一直存在争议,两种说法都有着各自的依据和痕迹。
一种说法与清代康熙年间修建的清真寺有关。当时,成都大规模修建清真寺,几家富商在街西的北侧建立了一座清真寺,为与城区其他13座清真寺区分,官府将其定名为清真北寺,所在街道便称为北寺街。因成都方言“白”“北” 发音相近,有人认为 “白丝街” 是 “北寺街” 的民间误传,这一说法在老居民的口耳相传中一直存在。
另一种说法则从清代道光年间说起,那时此街两边有许多棉麻纺织人家,以及织衣绣花、弹制棉絮的店铺,白色是棉麻织物的主基调。经成都士人向官府动议,这条200多米长的小街被定名为白丝街。曾在这条街附近居家20多年的居民回忆,当年的街面多是纺车飞转、织布机作响、弹棉花“嘣嘣嘣”的作坊和店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城区改造才逐次迁走。而四川棉麻公司的大楼多年来一直屹立在街西口,更从实物上佐证了这一说法。
如今的白丝街,更像是连接玉带桥和忠烈祠街的通道,但它名称背后的争议、曾经的纺织喧嚣以及居民的生活记忆,依然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这四条 “丝” 街,是成都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者。它们历经兴衰,承载着成都的手工业记忆、商业发展脉络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漫步在这些街道上,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仿佛能听到岁月深处传来的故事。下次有机会,不妨亲自去探寻一番,说不定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