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津滨海客户端】
津滨海讯(记者 赵伟 摄影报道)金秋送爽,盐香沁脾。10月25日,汉沽街道滨河家园社区的20名青少年,手牵手跟着“五老”志愿者的脚步走进汉沽盐业风情区。这场以“非遗承古韵·重阳探盐史”为主题的活动,让千年盐文化与尊老敬老美德在秋日暖阳中悄然交融,满是温情与厚重。
活动伊始,社区“知盐学堂”里早已暖意融融。“五老”志愿者张励军老师的展板刚铺开,孩子们就凑成了一圈,小脑袋挤在一起盯着老照片里的制盐场景。“这是古时候煮盐的锅,比咱们家里的灶台还大!”张老师拿起一块结晶盐标本递到前排孩子手中,冰凉的触感让孩子们忍不住小声惊叹。当“盐晶结晶实验”的玻璃片上渐渐浮现出细小的晶簇时,现场响起一阵轻呼,几个孩子小心翼翼地用指尖碰了碰,眼里满是好奇:“原来盐是这么长出来的!”张老师补充道:“盐文化是我们家乡的根,守护它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朴实的话语让文化种子悄悄扎根。
盐渔民俗文化展厅里,时光仿佛按下了回溯键。泛黄的老照片贴满墙面,斑驳的渔船模型静静伫立,锈迹斑斑的盐铲在灯光下泛着暗光。孩子们围着张励军老师围成半圆,目光紧紧跟着他手中的“盐票”移动。“原来爷爷说的‘凭票买盐’是真的!”一名戴眼镜的男孩指着展柜惊呼,引得同伴们纷纷探头。张老师掂了掂手里的古盐铲,金属与地面轻碰发出闷响:“过去盐工就靠它‘刮泥淋卤’,才有了咱们汉沽的‘白珍珠’。”他指着盐田模型讲起春秋“煮海为盐”的典故,当说到“古代盐滩像‘盐田画’一样美”时,孩子们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叽叽喳喳地追问不停。
“八卦滩”文化广场上,八角形地面纹路刚映入眼帘,孩子们就忍不住蹲下身观察。张励军老师索性也蹲下,手指顺着沟渠纹路划过:“这暗合易经八卦,既能引水排涝,又能利用日照,是老祖宗的智慧!”浮雕前,孩子们弯腰辨认“晒盐”“收盐”的场景,当看到“盐工祭海”图案时,有人大声提问:“张爷爷,为什么要祭海呀?”“是对自然的敬畏呀!”话音刚落,一阵秋风拂过,细小的盐粒随风扬起,在阳光下闪成点点星光。
夕阳西下,活动在“登盐山”环节中推向高潮。青少年们主动搀住“五老”志愿者的胳膊,一步一步登上盐堆顶端。极目远眺,现代化盐田与古老盐池在暮色中交相辉映,盐香随风扑面而来。“我年轻时就在这儿劳作,现在你们也来看,传承有望啊!”一位老人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不已。孩子们立刻递上自制的贺卡,画上的盐山、渔船与笑脸格外醒目,老人们摩挲着卡片,眼角的笑意藏不住。
盐香萦绕间,重阳暖意浓。这场探盐之旅让青少年触摸到了非遗文化的温度,更让“五老”的智慧与温情代代相传。正如社区负责人所说,未来将以更多节日为纽带,让“老带少、少学老”的故事在盐田边不断延续,让传统文化与敬老美德深深扎根在社区土壤里。
本文来自【津滨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