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泛舟,望着初阳台保做塔影,所谓“保假似美人”,极为妩媚娟秀;在昆明湖上泛舟,望着玉泉山上的妙高塔,风景极为相似,更感到十分潇洒出尘。风景是极为类似的,所不同者,西湖无围墙,初阳台保傲塔可以随便攀登,而妙高塔则隔在颐和园宫墙外面,要想上去,还要从北宫门,或东宫门出去,到青龙桥兜个圈子。而且它是过了青龙桥再往南转弯,才能到清代玉泉山宫苑静明园的宫门。
做学生时,喜欢乱跑,北京的角角落落差不多都去过,有些名胜地方,不知去过多少次,而玉泉山却也只去过一两次,主要因为道路不顺的关系。因为习惯上由颐和园牌楼前往北一拐,骑车沿着北宫墙,一过青龙桥,就往西北奔香山去了,很少再拐向西南去玉泉山。
实际上玉泉山却是极美的,可以说是北京西郊各大名园以及城里各处海子的“生命源泉”,因为所有的水,包括昆明湖的水,都是由这里发源。江南无锡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而玉泉山玉泉,当年曾经御封为“天下第一泉”。没有这个“天下第一泉”,北京所有园林,就引不来活泼泼的活水,其他一切都不可想象了。
玉泉,水源极旺,水味极甘,是玉泉山的生命线,也是昆明湖及城里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的生命线。近人林琴南《游玉泉山记》,写泉水道:
“既下以舟,向‘玉泉趵突’,泉为十六景之一,旧曰‘垂虹’实则仰出,而非下垂,泉眼伏丛石下,虽盛沸而沉沉无声,明漪绝底,累累咸见细石。去泉寻丈外,多葑萝而弗除,细点出葑上,若鱼沫,珠如泡如,则名曰趵突称也。石刊‘天下第一泉’。”
畏庐老人的记游文字,得力于柳柳州,这段写玉泉的文字,极为甘冽耐读,很像“永州八记”的笔法。写玉泉极为隽永。
玉泉山的生命,除去泉水之外,就在于塔影。玉泉山的苑囿,早在金代就修过。著名的金章宗的“芙蓉殿”就在玉泉山。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年),修建静明园,有十六景,第十景叫“玉峰塔影”,这一景就是今天在昆明湖上映着波光所见到的塔影。这塔影是当年康熙皇上常看的,今天能给我辈随便看,亦可使人感到毕竟不是封建时代了。
玉泉山的著名景致——玉峰塔影,有山、有塔、有泉水。游历过无锡惠山的人,再到了玉泉山,往往会产生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觉得二者非常近似。实际这毫不足奇。因为当年玉泉山的玉峰塔,就是仿照无锡惠山塔的样子建造的。虽然玉峰塔后来倒掉,只剩现在人们看到的妙高塔,但风景仍然很美妙,而玉峰塔影的情调依旧常在。
玉泉山除去这座塔而外,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如澄照洞、资生洞、伏魔洞、华严洞等山洞,以及里面的石刻佛像。还有玉泉泉水汇成的小湖:高水湖、裂帛湖,都是极为幽雅典丽的地方。老诗人陈石遗在《玉泉山记》中写道:
“山袤广不一里,峻不越百丈……然其趾,滥泉、汛泉洪纤错出,绝有力,如川之至。……相传衡渚、中冷、惠山诸泉容积等,而重量逾之。当日品泉之法,盖以此。”
按照现在说法就是玉泉比重最高,所以评为“第一”,因而山也号为玉泉山了。如果改两句《陋室铭》的句子,那便是“山不在高,有泉则名”了。
玉泉山的另一好处,就是老树极多,金元以来的老柏、老桧当年还很多,夏天浓荫四覆,大树都能遮荫亩许。加以丛树繁茂,都蔚然成林,照人俱绿。畏庐老人说:“大类云栖,栖竹皆寻丈,翳不见日,园则桧与柏合,荒青老绿,虽善画者,莫肖其状。”可以想见玉泉当年的境界。更有惊奇的是:静坐在万籁俱寂的柏桧林中,居高临下,于树壑中会偶然望到昆明湖的一线波光,给人以极强烈的光感,这又不同于在昆明湖舟中望玉峰塔影矣。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