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纪行之一
今年10月上旬,我参加丹东市人民政府、中国旅游报社联合主办,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中国旅游报社品牌活动部共同承办的2025年丹东文体旅融合创新发展交流活动,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
退役的丹东舰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
借助创作的空闲,我拜访了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发现,丹东的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它的包容与活力。这里有历史的沉淀,有时代的发展,有多元文化的交融,也有热情好客的人民。无论是漫步鸭绿江畔,还是攀登凤凰山,无论是品尝新鲜海鲜,还是感受边境文化,丹东都能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01、一江碧水映雄城
丹东享誉天下——中国最大边境城市的称号,已在我心中勾勒出几分雄伟想象。但当我真正站在鸭绿江畔,那份超越预期的震撼仍瞬间攫住了呼吸。眼前,一江碧水浩荡流淌,宛若一条翡翠绸带,在秋风中荡漾、飘忽。江风拂面,带着湿润的水汽与淡淡的腥甜,瞬间洗尽旅途劳顿。
鸭绿江主航道划分了两个国家。此岸,丹东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彼岸,朝鲜新义州近在眼前,静默伫立,田野苍茫,景色优美。
新义州风光
最动人心魄的,是那座断桥。它像一位被时光定格的巨人,钢铁骨架在苍穹之下在江面上伸展,桥身终止在江心,仿佛一个巨大的历史休止符。我缓步走上桥面,脚下钢板发出空旷回响,俯身细看,钢板上的弹孔依旧清晰,诉说着七十多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硝烟。
此刻,江鸥正绕着桥墩飞翔,鸣叫声与游轮的汽笛交织,历史与现实在此刻猛烈碰撞。
鸭绿江风光
登上游船,破浪而行。江风更劲,吹得衣袂翻飞。回望丹东岸线,掩映在斑斓秋色中,现代建筑玻璃幕墙反射着耀眼日光,勾勒出充满活力的城市天际线。
而岸边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以其独特的庄严造型,静静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一江之隔,两种景致,丹东的独特魅力,正在于此——它既承载着沉甸甸的家国历史,又洋溢着蓬勃的现代生机。这份跨越时空的张力,让我的印象深刻无比。
02、百年风云铸风骨
要读懂丹东,必先读懂它的历史。我走进了庄严的抗美援朝纪念馆。
序厅的《临危受命》浮雕前,气氛肃穆。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无声讲述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情与悲壮。
展柜里,锈蚀的水壶、磨平的胶鞋、泛黄的家书……它们的主人,曾是最可爱的人。站在全景画馆里,松骨峰战斗的惨烈场景通过声光电技术重现,炮火轰鸣,呐喊震天,令人身临其境,热血奔涌之余,更感和平的千钧之重。
从纪念馆出来,我转向了丹东的另一张历史名片——安东老街。
此刻,丹东华灯初上。在安东老街我看到,这里与断桥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瞬间将人拉回百年之前。仿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挂满了各式招牌幌子,商贩吆喝,人声鼎沸。空气中弥漫着焖子的焦香、烤鱿鱼的咸鲜和糖葫芦的甜腻。
我挤在人群中,看了一场街头杂耍,尝了一碗地道的丹东草莓,其果肉饱满,甜沁心脾。戏台上的评剧咿呀作响,黄包车夫拉着游客穿梭于青石板路。
这条老街,生动复刻了丹东作为“千年柞都”、“东北商贸重镇”的往昔繁华,它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的风骨,不仅由英雄铸就,也由这人间烟火,世代传承。
历史的笔触并未停留。从“安东”到“丹东”,一字之改,寓意“红色东方”,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新生。它曾是辽东湾的璀璨明珠,凭借优越地理位置,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它也曾在战火中屹立,用脊梁扛起“英雄城市”的荣誉;而今,它正书写着新时代发展的恢弘篇章。
03、向新发展启华章
历史的回响,终究要汇入时代的洪流。丹东,并未沉浸于过往荣光,而是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新”而行。我沿着鸭绿江大道,这条风景长廊如丝带般沿江蜿蜒,一侧是碧波万顷,一侧是绿树繁花。大道尽头,丹东新区的现代化图景徐徐展开。
登上新区规划馆的观景台,俯瞰全景,震撼之情难以言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玻璃幕墙交织成光的海洋。
国门湾公园里,绿草如茵,市民悠闲漫步。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这里聚焦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一座“港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已初具规模。
夜幕降临,我再次来到江边。对岸新义州一片静谧的,而丹东新区这边,一场匹克球比赛刚刚启幕。
丹东以创新发展,诉说着发展的伟力,昭示着丹东把握时代机遇,正从一个边境口岸,发展为一座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这活力迸发的城市气质,正是丹东最吸引人的地方。
几天之后,我离开丹东回程。
我带着满箱的丹东特产——肥美的黄蚬子干、鲜甜的草莓酱,更带着满心的感慨与回味。丹东之美,美在鸭绿江的烟波浩渺,美在英雄历史的厚重风骨,更美在它拥抱未来的蓬勃朝气。这是一座值得用心品读、用脚步丈量的城市。
朋友,来吧,悠游丹东,在江风中断桥边聆听历史,在繁华街市与壮丽新区里感受奋进,这片土地的魅力,定会让你不虚此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