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盼了三年的台湾行,从一张高铁票开始
2024年4月,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手里攥着一张从厦门到台北的高铁票,指腹反复摩挲着票面上“台湾海峡隧道专线”的字样,眼眶突然有点发热。这张票,我盼了整整三年——三年前儿子陈明从台湾出差回来,就说要带我们老两口去台湾看看,可去年春天我查出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加康复拖了大半年,今年开春身体刚好利索,儿子就订了清明小长假的行程,连女儿陈雪的假都一并帮着请好了。
我叫张桂兰,今年62岁,老伴走了五年,退休前在老家山东潍坊的纺织厂当会计,一辈子没出过几次远门,最远就是跟着厂里的旅游团去了趟北京。儿子陈明在深圳做电子外贸,三年前因为对接台湾客户,一年要去两三趟台湾,每次回来都跟我念叨:“妈,台湾的夜市好吃的多,捷运又方便,还有很多老房子跟咱们老家的样式有点像,你肯定喜欢。”女儿陈雪在杭州做小学老师,平时忙得脚不沾地,这次为了陪我去台湾,特意跟学校调了课,提前一周就回了潍坊,帮我收拾行李。
“妈,你把那件薄外套带上,台湾四月比咱们这暖和,但早晚有点凉。”陈雪蹲在衣柜前,把一件浅蓝色的冲锋衣叠好放进行李箱,“还有你常吃的降压药,我给你分好了,每天一包,装在这个小药盒里,方便拿。”
我点点头,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陈明从深圳开车回来接我们,进门就喊:“妈,小雪,都收拾好了吗?咱们明天一早出发,先去厦门住一晚,后天早上坐高铁去台北。”
“都好了都好了,”我赶紧起身,把桌上的水果装进袋子里,“给你带了点你爸生前种的苹果,你说台湾的水果甜,咱们也带点家乡的味道过去。”
陈明接过袋子,笑着说:“妈,你这苹果比台湾的莲雾还金贵,行,我带着。对了,我在台北订了民宿,离捷运站近,楼下就是夜市,你晚上想吃什么都方便。”
第二天一早,我们一家三口开车去厦门,走高速用了五个多小时。到厦门的时候是下午,陈明带我们去了鼓浪屿,走在岛上的石板路上,看着那些红砖墙的老房子,我忍不住跟陈明说:“这房子跟你爸老家的老院子有点像,就是更洋气点。”
陈明笑着说:“妈,台湾也有很多这种老房子,尤其是台南,比鼓浪屿的还多,而且保存得特别好,明天到了台北,我先带你去永康街逛逛,那边有很多老店铺,都开了几十年了。”
第三天早上,我们早早地到了厦门高铁站,站台上人不多,很多都是跟我们一样去台湾旅游的,还有不少背着大包小包的生意人,听他们聊天,说的都是两岸的家常话,没一点生分。高铁启动的时候,我贴着窗户往外看,一开始还能看到厦门的高楼,慢慢的,窗外变成了一片蓝色的海,阳光洒在海面上,像撒了一层金箔。
“妈,你看,那就是台湾海峡,”陈明指着窗外,“这条隧道是去年刚通的,以前去台湾得坐飞机,现在坐高铁三个小时就到,方便多了。”
我点点头,心里有点激动。活了六十多年,我从来没想过能坐着高铁去台湾,以前总在电视上看台湾的新闻,觉得那是个很远的地方,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么近。
三个小时后,高铁准时到达台北站。走出站台,我有点懵——台北的高铁站跟厦门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多高楼,反而有很多带着繁体字的招牌,路上的行人走得不快,说话带着软软的口音,跟电视里听到的一样。
“妈,咱们先去民宿放行李,”陈明拎着行李箱,“民宿老板是我之前认识的台湾朋友,姓林,人特别热情,说要给咱们做台湾的早餐。”
民宿在台北的大安区,是一栋六层的小楼,门口种着两盆三角梅,开得正艳。林老板听到我们的声音,赶紧从屋里出来,笑着说:“陈先生,张阿姨,陈小姐,欢迎欢迎!快进来,我刚煮了花生汤,你们尝尝。”
林老板看起来五十多岁,穿着浅色的衬衫,说话慢悠悠的,特别亲切。民宿的房间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窗户边放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摆着一盆多肉植物。“张阿姨,这房间朝向好,早上能晒到太阳,”林老板把花生汤端过来,“这是我老婆煮的,加了桂圆,你们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我喝了一口,甜甜的,带着花生的香味,比我在家煮的好喝。“真好喝,”我笑着说,“林老板,麻烦你们了。”
“不麻烦,”林老板摆摆手,“你们第一次来台湾,有什么想问的、想吃的,都跟我说,我给你们推荐。台北的夜市,我觉得宁夏夜市最热闹,吃的也多,晚上我带你们去。”
我心里暖暖的,觉得这台湾的第一印象,就特别舒服——没有陌生感,反而像到了远房亲戚家,亲切得很。
第二章 台北的日子:捷运里的温度,夜市中的烟火
在台北的第一天,陈明说带我去感受一下台北的公共交通。我们从民宿出来,步行五分钟就到了捷运站,站台上很干净,地上连个纸片都没有,指示牌上的字虽然是繁体,但我大多能看懂。“妈,台北的捷运特别方便,而且很便宜,刷这个悠游卡就行,还能在便利店买东西,”陈明给我和陈雪各递了一张蓝色的悠游卡,“你看,这边还有无障碍电梯,轮椅和婴儿车都能走,特别人性化。”
我注意到,捷运站里有很多老年人,有的拿着购物袋,有的牵着小孩,大家上车的时候都很有秩序,没人抢座。有个老太太手里拎着一大袋菜,陈明主动帮她拎了一下,老太太笑着说:“谢谢你啊,年轻人,你是从大陆来的吧?听口音像北方的。”
“阿姨,我是山东来的,带我妈和我妹来台湾玩,”陈明笑着说,“您这菜买的真新鲜,是去菜市场买的吧?”
“是啊,就在附近的南门市场,”老太太热情地说,“你们要是想逛菜市场,可以去那边看看,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便宜又新鲜。”
聊了一路,老太太到站的时候,还特意跟我说:“张阿姨,台湾的小吃一定要尝尝,永康街的牛肉面、士林夜市的大肠包小肠,都好吃!”
到了永康街,我才算真正感受到了台北的烟火气。街上的店铺大多是一两层的小楼,招牌上的字写得很秀气,有卖牛肉面的,有卖红豆汤的,还有卖传统糕点的。陈明带我们去了一家据说开了四十年的牛肉面店,店里人很多,我们等了十多分钟才找到座位。“妈,这家的牛肉面是用牛骨熬的汤,熬了八个小时,你尝尝,”陈明给我盛了一碗,“还有这个半筋半肉的,特别嫩。”
我喝了一口汤,鲜得差点掉眼泪,牛肉炖得很烂,咬一口就化了。陈雪一边吃一边说:“哥,这比我在杭州吃的牛肉面好吃多了,汤太鲜了。”
老板听到我们的话,笑着走过来说:“小姐,你们要是喜欢,下次来可以试试我们的番茄牛肉面,也很好吃。我们这牛肉都是每天早上从屠宰场拿的新鲜肉,汤也是每天现熬,不隔夜的。”
吃完牛肉面,我们逛了永康街的几家老店铺,有一家卖文具的店,里面的笔记本都是手工做的,封面是用台湾的树皮做的,特别精致。陈雪买了几本,说要送给学校的同事。“妈,你看这个,”陈雪拿着一个小木雕,“是台湾的阿里山桧木做的,闻着有香味,给你买一个,放在家里当摆设。”
我接过木雕,闻了闻,真的有淡淡的香味,心里甜滋滋的。
晚上,林老板带我们去了宁夏夜市。还没到夜市,就闻到了各种香味,有烤鱿鱼的香味,有奶茶的甜味,还有卤味的香味。夜市里人很多,但不挤,每个摊位前都排着队,大家都很有耐心。“张阿姨,咱们先吃大肠包小肠,这家是老字号,”林老板带我们走到一个摊位前,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看到林老板,笑着说:“林哥,带朋友来啊?”
“是啊,大陆来的朋友,尝尝你的手艺,”林老板说,“来三份大肠包小肠,多加点酸菜。”
摊主手脚麻利地烤着大肠和小肠,然后把小肠塞进大肠里,切开,撒上酸菜和酱料,递到我们手里。我咬了一口,外脆里嫩,酸菜酸酸的,特别解腻。“好吃,”我忍不住说,“比咱们老家的肉夹馍还好吃。”
林老板笑着说:“张阿姨,还有更好吃的,咱们去尝尝蚵仔煎。”
蚵仔煎的摊位前,摊主是个阿姨,正用铲子不停地翻着锅里的蚵仔煎,金黄的蛋液裹着新鲜的蚵仔,撒上香菜和辣酱,看起来就好吃。“阿姨,这蚵仔都是新鲜的吗?”我问。
“是啊,每天早上从高雄港运过来的,”阿姨笑着说,“你们大陆来的朋友都喜欢吃,说比你们那边的海蛎煎嫩。”
吃着蚵仔煎,喝着台湾的珍珠奶茶,我觉得这夜市的烟火气,跟咱们大陆的夜市很像,都是热热闹闹的,充满了生活的味道。林老板跟我说:“张阿姨,台北的夜市不仅是卖吃的,很多摊主都是一家人一起做,做了几十年,就靠这个养活一家人,大家都很实在,不会缺斤少两,也不会漫天要价。”
我点点头,想起我们老家的菜市场,以前也有很多这样的摊主,后来城市改造,很多老摊位都没了,心里有点感慨。逛到快十点,我们才回民宿,路上,陈雪跟我说:“妈,台北的晚上真热闹,但不吵,你看路上的车都开得很慢,遇到行人都会让。”
我注意到,台北的马路上没有乱按喇叭的,即使是高峰期,也没有堵车的焦虑,大家都很平和。回到民宿,我躺在床上,想着白天的经历,觉得台湾的生活,好像比我们那边更慢一点,更有人情味一点。
第三章 台中乡村:稻田边的民宿,阿婆的手工面线
在台北待了三天,陈明说要带我们去台中,看看台湾的乡村。从台北坐高铁到台中只要一个小时,出了高铁站,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姓王,特别能聊。“你们是从大陆来的吧?”王大叔一边开车一边说,“我去年去过山东,你们那边的煎饼好吃,就是有点硬,我牙不好,咬不动。”
我笑着说:“王大叔,下次去山东,我给你做软一点的煎饼,加鸡蛋和油条,好吃得很。”
“好啊好啊,”王大叔笑着说,“你们去台中哪里玩?要是去清境农场,那边的风景好,还有很多绵羊,小孩子都喜欢。”
我们订的民宿在台中的雾峰区,离清境农场不远,是一栋在稻田边的小房子。民宿老板姓吴,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以前在台北做设计,后来回到乡下开了民宿。“张阿姨,你们来了,”吴老板帮我们拎着行李,“这是我妈,她今天特意做了手工面线,等着你们呢。”
吴妈妈看起来六十多岁,穿着碎花的围裙,手里还拿着擀面杖,笑着说:“张阿姨,一路辛苦了,快进屋,面线刚煮好,还热着呢。”
民宿的院子里种着很多蔬菜,有青菜、番茄,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台湾蔬菜。“这些都是我妈种的,”吴老板说,“咱们吃的菜都是院子里摘的,没有农药,放心吃。”
进屋坐下,吴妈妈端来三碗面线,上面撒着葱花和肉丝,还有一个荷包蛋。“张阿姨,尝尝我做的面线,是用台湾的米粉做的,比你们那边的面条细,”吴妈妈说,“要是不够吃,再给你们煮。”
我吃了一口,面线很软,汤是用鸡汤熬的,鲜得很。“好吃,”我对吴妈妈说,“比我在家做的面条好吃多了,你手真巧。”
吴妈妈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好,你们要是住得久,我教你做,很简单的。”
下午,吴老板带我们去附近的稻田逛。四月的台湾,稻田里的稻子刚抽穗,绿油油的一片,远处有几个农民在田里干活,看到我们,笑着挥了挥手。“张阿姨,台湾的农民大多是一家人一起种地,现在也用机器,但很多老人还是喜欢手工种,说这样的稻子好吃,”吴老板说,“前面有个碾米厂,是村里一起开的,咱们可以去看看。”
碾米厂不大,里面有几台机器,一个老爷爷正在碾米,看到我们,热情地给我们装了一袋新鲜的米:“小姑娘,小伙子,尝尝我们的米,煮出来的饭特别香。”
我摸了摸米,颗粒饱满,比我们平时买的米要小一点。“谢谢爷爷,”陈雪接过米,“我们回去煮米饭吃。”
晚上,吴妈妈做了很多菜,有炒青菜、番茄炒蛋、还有台湾的卤肉,都是用院子里的蔬菜做的。吃饭的时候,吴妈妈跟我说:“张阿姨,你们大陆现在发展得真好,我儿子去年去深圳,说那边的高楼比台北还多,交通也方便。”
“是啊,现在大陆很多地方都很好,”我笑着说,“你们台湾也很好,空气好,人也亲切,生活得很舒服。”
吴老板说:“其实两岸都有好的地方,我们这边生活节奏慢,你们那边发展快,要是能多交流,互相学习就好了。我很多朋友都去大陆工作了,说那边机会多,我以后也想去看看。”
我点点头,觉得这话特别对。两岸都是中国人,本来就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这样日子才能过得更好。
在台中待了两天,我们去了清境农场,看到了很多绵羊,还骑了马;去了逢甲夜市,吃了很多小吃;还去了台中美术馆,看了很多台湾画家的作品。每天晚上,吴妈妈都会给我们煮不同的台湾小吃,有红豆汤、绿豆沙,还有她自己做的麻薯,甜而不腻,特别好吃。离开台中的时候,吴妈妈给我们装了很多她做的手工面线和麻薯,说:“张阿姨,路上吃,回到家也能吃,记得想我们啊。”
我握着吴妈妈的手,有点舍不得:“吴妈妈,谢谢你这几天的照顾,我们会想你的,以后有机会,我还来台湾看你。”
第四章 台南古城:老街上的传承,早餐摊的坚守
从台中坐高铁到台南,只要四十分钟。台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很多街道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红砖墙的老房子,木质的招牌,还有路边的老榕树,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味道。陈明说:“妈,台南是台湾最古老的城市,有很多明清时候的建筑,还有很多老字号店铺,有的都开了上百年了。”
我们订的民宿在台南的中西区,离赤崁楼不远,是一栋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经过翻新,里面很现代,但外面还是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民宿老板姓郑,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戴着眼镜,说话温温柔柔的。“张阿姨,你们来了,”郑老板笑着说,“台南的早上很热闹,很多早餐摊五点就出摊了,明天我带你们去吃台南的传统早餐,虱目鱼粥和锅烧意面,都很好吃。”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我就被窗外的声音吵醒了,不是汽车的噪音,而是早市的叫卖声,有卖菜的,有卖早点的,还有卖花的,热热闹闹的,却不吵。郑老板带我们去了一家离民宿不远的早餐摊,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阿公,姓林,摊位很小,只有两张桌子,却已经坐满了人。“林阿公,早啊,”郑老板笑着说,“给我们来三碗虱目鱼粥,三碗锅烧意面。”
“郑小姐,早,”林阿公笑着说,“这是你大陆来的朋友吧?快坐,粥马上就好。”
林阿公的虱目鱼粥是用新鲜的虱目鱼熬的,鱼肉很嫩,粥很稠,撒上姜丝和葱花,一点腥味都没有。锅烧意面是用高汤煮的,里面有青菜、鸡蛋、还有几片火腿,面条很筋道。“林阿公,你这早餐摊开了多少年了?”我问。
“快四十年了,”林阿公一边煮面一边说,“我年轻时跟着我爸学做早餐,后来我爸走了,我就接着做,现在我儿子有时候也来帮忙,以后就交给我儿子了。”
“这么多年,你一直在这里摆摊吗?”陈雪问。
“是啊,”林阿公笑着说,“很多老顾客都是从小吃到大的,现在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吃,我看着他们长大,心里也高兴。咱们做小吃的,讲究的就是实在,食材要新鲜,味道要地道,这样才能留住顾客。”
吃完早餐,我们去逛赤崁楼。赤崁楼是明清时候的建筑,红色的砖墙,飞檐翘角,跟我们老家的古建筑很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楼里有很多历史文物,有明清时候的石碑,还有台湾早期的地图。有个讲解员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看到我们是大陆来的,特意给我们讲解了很多两岸共同的历史故事,比如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还有明清时候两岸贸易的故事。“阿姨,其实两岸的历史是连在一起的,”小姑娘笑着说,“很多台湾的老祖宗都是从大陆来的,我们的文化是一样的,只是生活习惯有点不一样。”
我点点头,觉得这话特别对。逛完赤崁楼,我们去了台南的老街,街上有很多老字号店铺,有卖中药的,有卖传统糕点的,还有卖手工布鞋的。有一家卖中药的店铺,老板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中医,看到我们,笑着说:“大陆来的朋友啊?我们这中药都是从大陆进的,质量好,很多台湾人都喜欢来我这抓药。”
“老中医,你这店铺开了多少年了?”我问。
“快六十年了,”老中医说,“我父亲是从福建来的,在台南开了这家药店,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中医,现在我孙子也在学,以后就交给孙子了。咱们中医讲究的是传承,不能断了。”
在老街逛了一上午,我们吃了很多台南的传统小吃,有棺材板、蚵仔煎、还有糖粥,每一样都很好吃,而且都很便宜。陈明跟我说:“妈,台南的物价比台北低,而且很多老字号都不涨价,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吃得起。”
下午,我们去了台南的安平古堡,这是台湾最古老的城堡,也是郑成功曾经驻守过的地方。站在古堡的城墙上,看着远处的大海,我想起了历史书上的故事,心里有点感慨——两岸同胞本来就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就该互相珍惜,互相爱护。
晚上,郑老板带我们去了台南的花园夜市,这是台南最大的夜市,比台北的宁夏夜市还热闹。夜市里有很多卖手工制品的摊位,有卖台湾特色的小木雕,有卖手工编织的袋子,还有卖手绘明信片的。陈雪买了很多明信片,说要寄给学校的学生,让他们看看台湾的风景。
在台南待了三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台南的老街区和那些老字号店铺,它们不仅保留了台湾的历史和文化,更保留了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温暖。离开台南的时候,郑老板给我们带了很多台南的传统糕点,说:“张阿姨,这些都是台南的特色,带回去给亲戚朋友尝尝,记得常来台南玩。”
第五章 高雄港的风:港口边的生活,社区里的温暖
从台南坐高铁到高雄,只要二十分钟。高雄是台湾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个港口城市,空气里都带着淡淡的海水味。我们订的民宿在高雄的盐埕区,离高雄港不远,是一栋可以看到港口的公寓。民宿老板姓陈,跟我们是本家,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在高雄港做物流工作,平时兼职开民宿。“张阿姨,陈哥,陈小姐,欢迎来到高雄,”陈老板笑着说,“你们要是想看高雄港的日落,晚上可以去西子湾,那边的日落特别美,很多人都去那边看。”
放下行李,我们就跟着陈老板去了西子湾。西子湾的海边有很多人,有的在散步,有的在钓鱼,还有的在拍照。夕阳慢慢落下,把海水染成了红色,特别美。“妈,你看,那边就是高雄港,”陈明指着远处的港口,“有很多货船,都是从大陆来的,运的都是两岸贸易的货物。”
我看着港口里的货船,心里有点激动——原来两岸的贸易这么频繁,我们平时用的很多东西,可能就是从高雄港运过去的。有个在海边钓鱼的老爷爷,看到我们,笑着说:“大陆来的朋友啊?我年轻的时候就在高雄港当搬运工,那时候很多货都是从大陆来的,现在更方便了,船更多了。”
“老爷爷,您钓了多久了?”陈雪问。
“快三十年了,”老爷爷笑着说,“每天下午都来这钓鱼,钓不到也没关系,就想吹吹海风,跟老朋友聊聊天。高雄港的风好,吹着舒服。”
晚上,陈老板带我们去了高雄的六合夜市,这是高雄最有名的夜市,也是台湾最热闹的夜市之一。夜市里有很多卖海鲜的摊位,都是刚从高雄港捞上来的新鲜海鲜,有龙虾、螃蟹、还有各种鱼。“张阿姨,咱们尝尝高雄的海鲜,”陈老板带我们走到一个海鲜摊位前,“这家的海鲜都是现捞现做,特别新鲜。”
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看到我们,笑着说:“大陆来的朋友啊?尝尝我们高雄的龙虾,比你们那边的便宜,味道还好。”
我们点了一只龙虾,还有一盘螃蟹,摊主很快就做好了,撒上辣椒和葱花,看起来就好吃。我尝了一口龙虾,肉质鲜嫩,比我在家吃的龙虾好吃多了。“真好吃,”我笑着说,“高雄的海鲜真新鲜。”
摊主笑着说:“那当然,都是早上刚从港里捞上来的,我们做海鲜的,就讲究一个新鲜,不新鲜的东西,我们不卖。”
在六合夜市逛了一晚上,我们吃了很多海鲜,还喝了高雄的木瓜牛奶,甜甜的,带着木瓜的香味。陈老板跟我说:“张阿姨,高雄的生活节奏比台北慢,比台南快,很多人都是在港口工作,或者做跟贸易相关的生意,大家的日子过得都很安稳。”
第二天早上,陈老板带我们去了高雄的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里很热闹,有很多老年人在打太极、跳广场舞,还有的在写书法、画画。有个负责社区工作的阿姨,姓刘,看到我们,热情地说:“大陆来的朋友啊?欢迎欢迎,我们社区经常有活动,今天上午有健康讲座,你们要是感兴趣,可以听听。”
我们坐在活动室里,听医生讲关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预防知识,很多老年人都在认真地记笔记。讲座结束后,刘阿姨给每个老年人都发了一份健康手册,还有一小袋养生茶。“张阿姨,你们大陆的社区也有这样的活动吗?”刘阿姨问。
“有啊,”我笑着说,“我们社区也有健康讲座,还有老年大学,教大家唱歌、跳舞、画画,跟你们这里差不多。”
“那就好,”刘阿姨笑着说,“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老年人的健康都很重要,我们做社区工作的,就是想让老年人过得开心、健康。”
下午,我们去了高雄的旗津半岛,这是一个靠海的半岛,有很多沙滩和海鲜餐厅。我们在海边租了一辆自行车,沿着海边骑行,海风吹在脸上,特别舒服。路边有很多卖海鲜干货的店铺,有卖鱿鱼干的,有卖虾干的,还有卖鱼干的,都是高雄港的特产。我买了很多鱿鱼干,想带回家给邻居尝尝。
晚上,我们去了高雄的梦时代购物中心,这是高雄最大的购物中心,里面有很多商店和餐厅。我们在购物中心里吃了晚饭,然后去顶楼看高雄的夜景。高雄的夜景很美,高楼的灯光和港口的灯光交相辉映,特别漂亮。“妈,你看,那边就是高雄的85大楼,是高雄最高的楼,”陈明指着远处的高楼,“从上面能看到整个高雄港。”
在高雄待了两天,我们去了高雄港的码头,看货船进进出出;去了打狗英国领事馆,看高雄的历史建筑;还去了高雄的美术馆,看了很多现代艺术作品。每天都很充实,也很开心。离开高雄的时候,陈老板给我们带了很多高雄的海鲜干货,说:“张阿姨,这些都是高雄的特产,带回去给家人尝尝,以后有空再来高雄玩。”
第六章 返程的高铁:装满回忆的行李箱,两岸一家的情谊
在台湾待了十天,我们要返程了。离开台北的前一天,林老板给我们做了台湾的传统早餐,有蛋饼、豆浆,还有她自己做的萝卜糕。“张阿姨,明天就要走了,真舍不得你们,”林老板笑着说,“以后要是想来台湾,就跟我说,我给你们留房间。”
“林老板,谢谢你这十天的照顾,”我握着林老板的手,“我们在台湾玩得很开心,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还来。”
陈明去收拾行李,我看着行李箱里装满了台湾的特产——有台中吴妈妈做的手工面线和麻薯,有台南郑老板给的传统糕点,还有高雄陈老板送的海鲜干货,还有我和陈雪买的小礼物,满满一箱子,都是回忆。
第二天早上,我们坐高铁返回厦门。高铁启动的时候,我又贴着窗户往外看,看着台湾的风景慢慢往后退,心里有点舍不得。这十天,我在台湾看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台北的便利和温暖,台中的淳朴和自然,台南的历史和传承,高雄的港口风情和社区温暖,还有台湾民众的热情和真诚。
在高铁上,我跟陈明和陈雪说:“这次来台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台湾跟我们大陆其实很像,都是中国人,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都希望日子能过得越来越好。台湾人的生活,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老年人的照顾,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温暖。”
陈明点点头:“妈,其实两岸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这样才能共同发展。我很多台湾客户都说,希望两岸能多一些交流,少一些隔阂,这样大家的日子都能过得更好。”
陈雪说:“妈,我这次在台湾拍了很多照片,还买了很多明信片,回去要跟学校的学生分享,让他们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的风景很美,台湾的人民很亲切。”
三个小时后,高铁到达厦门站。走出站台,看到熟悉的简体字招牌,听到熟悉的大陆口音,我心里有点激动。这十天的台湾之行,就像一场梦,却又那么真实。我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不管相隔多远,这份情谊都不会断。
回到潍坊的家里,我把台湾的特产分给邻居和亲戚,跟他们分享我在台湾的经历。邻居王阿姨听我说了台湾的生活,笑着说:“张阿姨,以后有机会,我也想去台湾看看,看看那里的风景,尝尝那里的小吃。”
“一定去,”我笑着说,“台湾是个好地方,台湾的人民很亲切,去了就知道,咱们都是一家人。”
现在,我经常会翻看在台湾拍的照片,想起台北的捷运、台中的稻田、台南的老街、高雄的港口,还有那些热情的台湾朋友。我知道,虽然我已经回到了大陆,但我和台湾的情谊不会断,两岸同胞的情谊也不会断。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岸会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合作,两岸同胞会一起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次台湾之行,让我看到了台湾的美,也让我更加坚信,两岸一家亲,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