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从成都飞根河去敖鲁古雅,满脑子想的都是网上说的驯鹿围着人转、木刻楞小屋藏在松树林里的画面,结果到了才发现,驯鹿得花钱喂才肯靠近,好多小屋都是锁着的,跟“中国最后狩猎部落”的浪漫感完全不沾边。我从根河市区找的包车师傅,一开始说30块钱能到敖鲁古雅景区门口,结果开了20多分钟后,师傅说前面的路是砂石路,费油,得再加20块,不然就把我放在路边,我想着都快到了,只能不情愿地补了钱。到了景区门口,买了30块钱一张的门票,进去一看,眼前的驯鹿都散在远处的草地上,低头啃着草,根本不往人这边来。旁边有个卖苔藓的摊子,老板娘说50块钱一小筐,买了苔藓驯鹿才会过来,不买的话它们连理都不理,我咬咬牙买了一筐,刚把苔藓举起来,确实有几只驯鹿慢悠悠走过来,但吃完就扭头走了,想多拍几张照片都难,这哪是互动啊,明明是“付费解锁互动”,一点意思都没有。景区里还有不少游客扔的塑料瓶、零食袋,没人清理,看着特别乱,跟网上拍的干净又浪漫的样子差太远了。
沿着景区的小路往里面走,想看看传说中的木刻楞小屋,结果走了半天,看到的小屋要么门是锁着的,要么窗户蒙着布,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样子。有一间没锁的小屋,我凑过去看了看,里面堆着不少杂物,还有灰尘,看样子好久没人住了。旁边有个牌子写着“鄂温克传统民居展示”,可连个介绍的文字都没有,不知道这些小屋以前是怎么住人的,有啥特别的讲究。后来遇到个打扫卫生的阿姨,问她这些小屋为啥都锁着,她说大部分是给游客拍照用的,平时不开放,只有旺季的时候会打开一两间让游客参观,我去的时候是九月初,已经过了旺季,所以都锁着。我还听说敖鲁古雅有个鄂温克族博物馆,找过去才发现,就是个不大的小房子,里面摆了几件旧的皮衣、猎枪和工具,连个灯光都没有,黑乎乎的,也没人讲解,看了十分钟就出来了,根本没弄明白鄂温克族以前是怎么生活的。对比我在成都去的锦里,人家不管是老房子还是展品,都有清楚的介绍牌,还有工作人员时不时讲解,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文化,哪像这里,文化都藏着掖着,想看都看不着。
中午想在景区附近找个地方吃饭,结果转了一圈,只有一家小餐馆,进去一看,菜单上的菜都贵得离谱,一盘炒青菜要38块,一碗牛肉面25块,还没多少肉。我点了一碗牛肉面,等了快20分钟才上来,面是凉的,汤也没什么味道,跟老板说能不能加热一下,老板说“我们这面都是煮好晾着的,要热的得等半小时”,我只能硬着头皮吃了几口。下午的时候,天开始刮风,景区里的树叶子被吹得哗啦响,还特别冷,冻得我赶紧把包里的外套拿出来穿上,还是觉得风往骨头缝里钻,早知道就听朋友的,多带件羽绒服。我看到有几个游客跟我一样,冻得缩着脖子,手里拿着相机也没怎么拍,都说没想到这边九月就这么冷。后来跟包车师傅聊天,他说敖鲁古雅最好的季节是七月到八月,那时候天气不冷,驯鹿也更活跃,还能看到鄂温克老人在园子里做手工,九月之后就开始冷了,很多项目也停了,我这时候来,就是“季节选不对,美景全白费”,怪不得体验这么差。
师傅还说,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以前都是在大兴安岭里狩猎,跟着驯鹿迁徙,后来为了保护生态,才定居在现在的地方,慢慢搞起了旅游。现在园子里的驯鹿都是人工饲养的,不是以前野生的了,好多年轻人都去根河市区或者更远的地方打工,留在这边的大多是年纪大的人,要么在景区里卖东西,要么照顾驯鹿,对以前的狩猎生活也说不太清楚了。我想想也是,我在景区里遇到的几个鄂温克族人,问他们以前怎么打猎、怎么跟驯鹿相处,他们要么说记不清了,要么就说“都是老早以前的事了,现在不这样了”,根本没法了解到真正的部落文化。景区里还有个卖手工艺品的摊子,摆着一些鹿皮做的小钱包、木雕,要价都不便宜,一个小钱包就要80块,我问是不是鄂温克族自己做的,摊主说“是从根河批发市场进的,差不多就行”,一听我就没兴趣买了,感觉这些东西都是随便糊弄游客的。
离开敖鲁古雅的时候,我心里挺失望的,本来以为能看到不一样的部落文化,跟驯鹿好好互动一下,结果花了钱还遭了罪,冷得要命,啥正经东西都没看着。我觉得敖鲁古雅要是想好好搞旅游,得先把景区里的卫生弄好,别到处是垃圾,再把那些木刻楞小屋好好整理一下,开放几间让游客看看,配上介绍,让人知道鄂温克族的房子有啥特色。还有驯鹿互动,别光靠卖苔藓赚钱,能不能多弄点免费的观赏区域,让游客不用花钱也能近距离看看驯鹿。去敖鲁古雅的话,一定要选七月到八月去,记得多带件厚衣服,别像我一样九月去,又冷又没东西看,还要提前在根河市区找好正规的包车师傅,别让他们随便加价。以后要是有人问我去不去敖鲁古雅,我肯定会说别抱太大期待,它不是网上那种浪漫的部落样子,就是个普通的驯鹿园,花钱去一趟不太值当,还不如在成都周边找个动物园,看看鹿也比这舒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