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常伟 通讯员狄晓胭)近年来,文创产业通过IP联名、文化符号带动消费者为“热爱”和“认同”买单,契合游客的情绪价值,文旅产业已进入“文创+”时代。大同市平城区不断激发文化创意,活化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打造丰富多元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助力文旅产业新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
文创产品种类繁多
除了“佛小伴”玩偶成为游客们争相购买的热门产品以外,“字见大同”、华严寺鸱吻、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善化寺“四大天王”、代王府“欞星门”、“煤个蛋”、“忘忧宝”、“善财童子”、“好运”系列冰箱贴、书签、明信片、文创盲盒以及大同剪纸、大同铜器工艺打造的铜质摆件等文创产品精致而富有创意。此外,2024年“黑神话 悟空”游戏爆火后,带动了大同古建,由此衍生了一系列以“黑悟空”为核心的文创产品及古建游路线打卡盖章,成为游客的“心头好”。2024年全年善化寺文创收入102.72万元,2025年春节文创收入7.4万元。
非遗文创畅销市场
大力发展以魏唐陶艺、百工造办、飞天结艺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非遗手工作品。2024年,魏唐陶艺累计销售额11.28万元,百工造办累计销售额351.45万元,飞天结艺累计销售额100多万元,大同铜器制作技艺销售额达到300万元。非遗文创产品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丰富了旅游供给,实现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古城文创业态丰富
大同古城内文创业态呈现出丰富景象。漫步于古老的街巷,各类文创店铺鳞次栉比。既有专注于传统工艺的手工作坊,也有融合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意工作室,设计出一系列精致的文创产品。“有禮”“大同印迹”“佑见善化”等27家充满平城韵味的文创店,从民俗风情的剪纸艺术到蕴含古城故事的特色书签,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承载着平城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古城文创真正“活”了起来,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
推进高校合作开发
积极推动与北京交通大学文创设计团队合作,设计开发富有代王府特色文化的文创产品。2024年12月,就设计图样、产品类别选定等内容积极对接,完成了文创产品设计,共同对接制作工厂,并投入生产。2025年春节,前期设计出30多种款式的文创产品,包括丝巾、手提袋、手机壳及明信片等大众常用物品类别,生产2400件(套),并进行宣传推广,投入市场销售,线下主要售卖点为代王府。2024年代王府文创收入52.85万元,25年春节2.5万元。
文创带动乡村振兴
马家小村充分挖掘北魏鹿苑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将文创理念巧妙融入乡村发展。成立集创意孵化、产品展示、交流培训于一体的文创公社,汇聚各地文创人才,与村民合作,开展文创设计工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村民们通过参与文创产品制作实现了增收致富,实现了以文创带动乡村振兴,与平城区古城文创业态相互呼应。
文创拓展空间载体
大力发展文创园区,以开源一号文化创意园为例,该园区由老厂房改造而成,园区共分为“五区两街一中心”:“五区”为文化创意休闲区、创意旅游集散区、文化企业集聚区、文化展演区和综合配套服务区,“两街”是地域美食街和特色民俗一条街;“一中心”即游客服务中心。园区致力于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康养休闲共享、文教娱乐共进、工业文化旅游共融的综合配套服务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的工业文化示范园区。园区不仅吸引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还拥有音乐主题工业遗址公园、艺术家工作室、众创空间、博物馆及时尚夜生活区等文化设施。这种将工业遗迹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的模式,为文创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成为了文化旅游新地标,带动了周边文创产业的发展。
服务指导文创行业
积极推动成立平城区非遗和文创产业协会,促进平城区文创产业持续向好发展。2024年12月30日,非遗和文创产业协会举行第一次理事会,已确定组织机构,截止目前会员单位达57家。下一步,积极发挥协会作用,通过广泛吸纳平城区内非遗传承者、文创从业者、相关企业作为会员,凝聚各方力量,为会员提供展示平台、信息共享、政策咨询等服务,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保障协会健康有序运行,全方位加大文创开发力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创产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