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在成都青白江藏着一处崖壁堡垒》的短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隐匿于龙泉山深处的张家兵洞,凭借其险峻地势与厚重历史,迅速成为户外爱好者争相探访的“秘境”。记者实地走访福洪镇油坊村,揭开了这座清代兵洞的尘封记忆。
视频截图
现场探秘:崖壁石室暗藏防御智慧
从油坊村出发,沿蜿蜒山道步行约半小时,一片陡峭崖壁豁然呈现。沿石阶步入洞内,阴凉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石壁上“大清咸丰四年”的刻字仍清晰可辨。13间石室错落分布,4道厚重石门与8处瞭望孔,无声诉说着当年的防御智慧。坑槽、马厩遗迹犹存,石壁上“用钱一百二十千文”的刻录,见证了张氏家族为求自保的倾力投入。
通向张家兵洞的石梯
“小时候常来这儿捉迷藏,洞里冬暖夏凉!”村民王大爷回忆道。如今,油坊村已在洞前平整出休息区,加装护栏与照明设施,周边登山步道与观景台也陆续建成,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探幽访古。
洞内状况
据考证,清代咸丰年间,成都张氏家族因世道混乱、匪患频仍,为保全家产与族人安全,由常年经商的张学程、张学闵兄弟寻得东山一处隐秘洞穴,于1854年开凿洞门、增设瞭望孔与石室,作为经商中转与临时避难所。至1859年,面对蓝大顺、李永和起义军的声势,张氏家族于1860年再次扩建洞穴,增强防御功能与容纳能力,形成如今所见的“兵洞”格局。
洞内的两处石刻
专家观点:民间自卫体系的实物见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苏东来指出,张家兵洞是清代中后期民间自卫体系的典型遗存。“嘉道以来,四川社会动荡,为避兵乱匪患,各地乡绅或筑寨自保,或凿洞避乱。张家兵洞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底层社会面对乱局自我生存智慧的生动体现。”
他表示,兵洞的瞭望孔与多重石门设计,兼具军事防御与生活实用价值,是研究晚清川西社会史的重要实物。“在注重保护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应广泛收集相关文献,提炼兵洞文化价值,使之与探险、访胜等旅游体验相结合,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
张家兵洞前的坝子
油坊村党总支书记李龙表示,村两委高度重视张家兵洞的保护与利用,计划将兵洞与村里的樱桃种植、林下中药材等产业联动,打造“人文+生态”旅游线路。“我们正积极寻求与专业团队合作,深入挖掘兵洞历史故事,开发崖壁探险、历史研学等项目,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荒山古洞,历经百余年沉寂,正以崭新姿态苏醒。它不仅是乱世民生的鲜活见证,更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盏引路明灯。
感兴趣的户外爱好者
可点击下方定位前往附近
记者:邹世进
文编:曾好
美编:曹玉
编委:兰国华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主管: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
主办:青白江区委网信办、青白江区委外宣办、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
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热线
028—83306888
点转发
点留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