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安宁河谷腹地,古称“香城”“凤凰城”“燕子城”。县域东以螺髻山为界邻普格县;南邻会理市、米易县;西隔雅砻江与盐源县相望;北连西昌市;东南隅与宁南县接壤。蕴含凤凰文化、“九宫十八庙”佛道教文化、傈僳族文化、红军红色文化及历史民俗文化,全国重点文物战国至西汉大石墓群被誉为“中国金字塔”,有省级保护文物钟鼓楼、字库塔、凉山唯一的傈僳族文化及23处国家、省、州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德昌桑葚”“建昌板鸭”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中国果桑之乡”。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绿化模范县、最具投资价值目的地城市、自然(养生)旅游目的地、四川省十大最具潜力森林康养目的地、四川省园林县城,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
历史沿革
秦汉为邛都属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属越嵩郡邛都县,西魏置新定县,隶平乐郡。北周置可泉县。隋唐袭之,天宝元年(742年)改可泉为西泸县。唐末,五代为南诏国属地,有屈部、频蜒部、巴翠部,属建昌府。两宗为大理国属地,建制沿袭南诏,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德昌、定昌、德平3路,隶罗罗斯宜慰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立德昌路民屯。至元二十年(1283年)始立军屯,发爨、僰军人120户。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罢德平、定昌2路,并隶德昌路,置德昌路军民府,领德州、戚龙州、普济州,属云南布政司。明置德昌千户所,后置德昌府,属云南布政司。旋改属四川布政司,清置德昌所,后改置巡检司,隶宁远府(西昌)。1913年德昌设分县,属西昌县。1935年改置为西昌县第三区,属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1939年划入西康省。1943年成立德昌设治局,1945年建立德昌县,属西康省。1959年并入西昌县。1962年恢复德昌县,属西昌地区。1979年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属凉山州。
行政区划
元德昌路辖德州、昌州、普济州、威龙州,均在六千户以内,属下州。明守御德昌千户所辖百户所十,依自然居住区划。德昌十所因姓得名,分别为陈所、石所、冯所、莫所、吴所、陆所、朱所、李所、林所、王所。
清嘉庆间各地照屯组织办理团练,按户查编,厉行保甲法,按“场”设团。二十一个场为:大陆所、小高桥、半站营、落腰、铁匠房、锦川桥、老碾、纸房、把洞、宽元、铁厂、茨达河、麻栗坪、普济州、麻陇、黄果湾、克他、小棉花地、晃桥、三披桥、阿月沟。村落九十四个,零星小村就近并入大村编甲。宣统二年(1910)分乡镇建议事会,德昌为镇,锦川、普威为乡。德昌镇系集合贾告营、大六所、小高桥、巴洞、茨达河、宽元顶、阿月沟等地组成,锦川乡系集合半站营、落腰、铁匠房、锦川桥、老碾、纸房等地组成。
民国前期,乡镇区划未变。民国三十二年(1943)成立德昌设治局后辖煌尤、龙窝、麻陇三区,德昌一镇,并阿月、麻栗、慈博、六所、锦川、普威、榜兴、迷易、草塘九乡。其中德昌镇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正式建县后改称城厢镇。阿月、麻栗两乡曾合称阿麻乡。城厢镇含城街、五合、麦岔、王所;阿月乡含阿月、贾告;慈博乡含茨达、宽裕、巴洞;六所乡含六所、土门子;锦川乡含乐跃、兴隆、锦川。
1950年4月8日宣布成立德昌县人民政府,7月从六所、锦川两乡划出部分地区建小高乡。是年5月至7月先后设置乐跃、巴洞、迷易、城关四区,分慈博乡为巴洞、宽裕、茨达三乡,增建贾告、乐跃、附城、麦岔四乡。
1951年10月后又增建五合、可郎、新门、半站营、铁匠房、永定六乡。1951年7月另建米易县时从德昌县划出迷易,麻陇两区及普威乡,11月建煌尤区。1952年2月建麻栗区,4月建龙窝区,至6月,全县设置6区29乡:煌尤区辖马鞍、大湾、前山、铁炉共4乡。龙窝区辖大山、丹桂、大陆、顺河共4乡。城关区(一区)辖城厢、五合、王所、麦岔共4乡。巴洞区(二区)辖茨达、宽裕、巴洞、六所、新门共5乡。乐跃区(三区)辖小高、乐跃、半站营、铁匠房、锦川、兴隆、永定、可郎共8乡。麻栗区(四区)辖阿月、麻栗、贾告、新民共4乡。
1952年7月,巴洞、宽裕两乡合并为巴裕乡。8月,永定、可郎两乡合并为永郎乡。至1953年10月均恢复原区划建制。
1953年2月,撤销麻栗区,所辖阿月、麻栗、贾告、新民4个乡划归城关区。
1956年2月撤销二区(巴洞区),以安宁河东、西分乐跃、城关两区,煌尤、龙窝两自治区建制不动。全县汉区为两区21乡。即:城关区辖11个乡,64个村(含城乡、王所、五合、麦岔、新民、阿月、巴洞、六所、新门、茨达、宽裕)。乐跃区辖10个乡、51个村(含小高、半站营、乐跃、铁匠房、锦川、兴隆、永定、可郎、贾告、麻栗)。3月,将永定、可郎两乡合并为永郎乡;撤销铁匠房乡,将该乡金家坝,蒲坝两村并人锦川乡,大福、腊鹅两村划归乐跃乡;撤销半站营乡,该乡观音堡村并入小高乡,街地、沙坝、二道沟、新塘四村划归乐跃乡;撤销新民乡并人麦岔乡;撤销新门乡并入六所乡。至此,汉区为两区16个乡。同年,建银鹿、铜厂、南山、大坪、三合五个少数民族直属乡。全县为4个区、29个乡,其中两个彝族自治区8个乡;5个少数民族直属乡;两个汉区16个乡。
1957年5月,撤销城关区、乐跃区,16个汉区乡直属县政府。
1958年10月,汉区16个乡367个农业社合并为10个人民公社。其中茨达、宽裕、巴洞三乡合为花园公社;城乡、麦岔、王所、五合、贾告五乡合为五一公社;其余阿月、锦川、麻栗、兴隆、永郎、六所、乐跃、小高八乡各为一个公社。两个彝族自治区中,马鞍乡建友谊人民公社;前山乡加人阿月人民公社;丹桂乡加入茨达人民公社;其余五个少数民族直属乡中,大坪乡于1959年加人兴隆公社,其它四个乡和大山乡、大湾乡部分农民就近迁往汉区,加入汉区人民公社。至1959年7月,全县为两区6乡,11个人民公社。
1959年8月,将德昌县并人西昌县。成立德昌区辖五一、花园、阿月、麻栗、锦川、兴隆、永郎、乐跃、小高、六所共10个人民公社;置煌尤区辖大湾、铁炉两乡和友谊人民公社;置龙窝区辖大山、顺河、大陆三乡。
1960年12月,撤销友谊人民公社恢复马鞍乡,隶煌尤区。
1961年5月,从五一公社划出五所和五合两管理区(王所、昌州、小冯、大冯、泸塘、水塘、茶园七个大队)建王所公社;6月,从五一公社划出麦岔管理区(角半、方家、沙坝、红庙四个大队)建方家公社;从花园公社划出茨达管理区(跃进、新华、新胜、和平四个大队)建茨达公社;并从德昌区划出小高、乐跃、锦川、兴隆、永郎五公社建乐跃区。
1962年5月,将五一公社果园大队的两个彝族生产队(34户),方家公社两个彝族生产队(27户)划归煌尤区的大湾乡;将阿月公社的8个彝族生产队共296户划出恢复前山乡,隶煌尤区;将茨达公社的7个彝族生产队共296户划出恢复丹桂乡,隶龙窝区;将六所公社的傈僳族大队176户划出建南山乡,隶德昌区;将永郎公社的彝族生产队,锦川公社两个彝族生产队共298户划出恢复三合乡,隶德昌区;将小高公社的15个彝族生产队共579户划出恢复铜厂乡,隶乐跃区;将兴隆公社的两个彝族大队233户划出恢复大坪乡,隶乐跃区。同年3月,还从锦川公社,乐跃公社划出僳傈族生产队建金沙乡,隶乐跃区。
1962年11月,复置德昌县,同时撤销德昌、乐跃两区。
1963年1月,撤销花园公社,分建宽裕、巴洞两公社。4月,从五一公社划出原城乡建城关镇,下辖居民委员会。
1966年5月,“文大”开始。10月改六所公社为东风公社,巴洞公社为红旗公社,方家公社为新民公社,阿月公社为向阳公社,兴隆公社为新农公社,永郎公社为永胜公社,王所公社为五星公社。11月,从麻栗公社划出彝族大队,成立银鹿公社,社址鹿厂沟。
1972年,将煌尤、龙窝两自治区所辖各乡和少数民族直属乡撤销改为公社建制。
1980年12月下句,将“文大”初期更改的部分公社社名恢复原名称。
1981年,将大坪公社改名格坪公社,三合公社改名凉峰公社,大陆公社改名为大六槽公社,顺河公社改名为热河公社,马鞍公社改名为马安公社,改城关镇为德州镇。1984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乡镇建制,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组,德昌县辖两区一镇28乡。煌尤区辖马安、大湾、铁炉、前山共四乡;龙窝区辖大山、大六槽、丹桂、热河共四乡;城关镇辖一、二、三居民委员会;汉族乡有麻栗、阿月、方家、五一、六所、茨达、宽裕、巴洞、小高、乐跃、锦川、老碾、永郎、王所共十四乡。彝族直属乡有银鹿、铜厂、格坪、凉峰四乡。傈僳族乡有金沙、南山两乡。
1990年,全县为两区一镇28乡136村(其中汉族村87个,少数民族村49个),974个村民小组(汉族622个,少数民族352个),组建农业合作社963个,德州镇辖居民委员会。
1991年辖2区、1镇、28乡(其中,僳僳族乡2个),3个居民委员会,136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少数民族村民委员会49个),974个村民小组(其中,少数民族村民小组352个)。
1992年7-10月,德昌撤区、并乡、建镇,对区、乡(镇)建置进行调整。撤煌尤、龙窝区建置,将2区所辖铁炉、马安、大湾、热河、大山、大陆槽6乡划为县直属乡。撤乐跃、永郎、格坪、铜厂、丹桂、五一、方家、凉峰8乡建置。五一、方家乡并人德州镇;格坪乡并入老碾乡;丹桂乡和凉峰乡的新山村并人茨达乡;凉峰乡凉峰村并人宽裕乡;铜厂乡杉木桥村、黄草村并入小高乡;新建永郎镇,辖永郎乡和凉峰乡虫园村;新建乐跃镇,辖乐跃乡和铜厂乡南厂、铜厂村。同年12月,省政府批准德昌建置调整方案。
1992年年末,全县辖3镇、20乡、137村、3个居民委员会。
2006年年末全县辖3镇、20乡、137个村、4个居民委员会。
2017年1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马安乡、大湾乡,合并设立黑龙潭镇。撤销铁炉乡,设立铁炉镇。热河乡撤乡设镇。
2019年1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撤销德州镇和小高镇,合并设立德州街道。撤销王所镇和六所镇,设立昌州街道。撤销锦川镇和老碾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永郎镇管辖。撤销阿月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麻栗镇管辖。撤销大陆槽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茨达镇管辖。撤销宽裕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巴洞镇管辖。
2023年德昌县设德州和昌州2个街道,麻栗镇、永郎镇、乐跃镇、巴洞镇、茨达镇、热河镇、铁炉镇、黑龙潭镇、南山傈僳族乡、金沙傈僳族乡等10个乡镇,有65个行政村、8个社区、595个村(居)民小组。
2024年6月,德昌县辖2个街道、8个镇、2个乡。德昌县人民政府驻德州街道惠民路47号。
截至2025年4月,全县辖1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65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乡镇街道具体包括:德州街道办事处、昌州街道办事处、麻栗镇、永郎镇、乐跃镇、巴洞镇、茨达镇、热河镇、铁炉镇、黑龙潭镇、金沙傈僳族乡、南山傈僳族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