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斋堂镇向北驱车五公里,山路便开始顺着白铁山的肌理蜿蜒,转过一道山弯,远远就能看见一片青灰色的屋顶嵌在山间——那便是灵岳寺。它不像城里的古寺那样被游人簇拥,只静静立在山坳里,任山风拂过檐角,把唐的砖、辽的瓦、元的梁架,都酿成了岁月的陈酿。走近了才发现,这座看似朴素的寺院,藏着北京西部深山里最完整的古建格局,每一块砖、每一根木梁,都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山门,最先撞见的是门楣上斑驳的砖雕。山门是歇山顶,墙体磨砖对缝,严丝合缝得像是用尺子量过一般,砖券拱门上方,两只残存的砖雕鸱吻依稀可见,虽经风雨侵蚀,羽翼的纹路仍透着几分灵动。伸手触摸墙面,能摸到唐代绳纹砖特有的粗糙质感——这些砖块从贞观年间就守在这里,见证了寺院最初的模样。那时的灵岳寺,该是山民们叩拜祈福的去处,晨钟暮鼓伴着山间的鸟鸣,在山谷里回荡。谁也想不到,数百年后,辽代的工匠会带着工具来此修缮,给它改名叫“白铁山院”;更想不到,金代又有人为它换上“灵岳寺”的匾额,让这个名字从此刻进了白铁山的记忆里。
穿过山门,便是二进院落的前院,天王殿就立在0.8米高的青石基上,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像是无数香客的脚步在上面镀了层光。天王殿面阔三间,虽历经明清重修,却仍藏着元代的风骨——檐角的鸱吻垂兽,线条粗粝却有力,不似明清那般精巧;殿内的彩绘,部分还留着明代的痕迹,色彩虽已暗淡,却能看出当年的艳丽。最让人惊喜的是脊檐枋下的题记,用小楷写着“雍正十一年重修”,字迹清晰,像是昨天才刻上去一般。站在殿前,仿佛能看见不同年代的工匠们在这里忙碌:元代的工匠搭起梁架,明代的画师描上彩绘,清代的匠人补上砖瓦,他们从未谋面,却共同守护着这座寺院。
后院的大雄宝殿,是灵岳寺的灵魂所在。它采用庑殿顶——这种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形制,通常只用于皇宫和大型寺院,足见灵岳寺当年的地位。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出檐很大,像一双展开的翅膀,护着殿内的一切。檐下的双昂五踩斗拱,没有过多的装饰,简洁却实用,每一个构件都严丝合缝,透着元代工匠的严谨。走进殿内,抬头就能看见梁架上的托脚(叉手),这是元代木构的典型特征,两根斜木稳稳撑起脊檩,历经八百年风雨,依然牢固。只是殿中央空荡荡的,让人有些怅然——这里原本供奉着一尊由巨大柳木雕琢而成的释迦牟尼佛,佛像庄严,可惜在1954年被拆毁,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佛台,让人只能在想象中还原它当年的模样。
绕到殿后,能看见墙上混合着不同年代的砖块:唐代的绳纹砖,表面带着粗糙的纹路,像是老人手上的皱纹;辽代的沟纹砖,侧面有一道道沟槽,是为了让砖块咬合更紧密。这些砖块跨越千年,被砌在同一面墙上,像是一本摊开的史书,记录着寺院的兴衰。2017年,寺西北的山坡上发现了元代妙明禅师塔幢的残石,那些破碎的石块上,还留着模糊的经文,这一下就填补了文献的空白,让人们知道,元代的灵岳寺不仅有恢弘的建筑,还有着完整的法脉传承。而寺内现存的两通石碑,更是珍贵——至元三十年的《重修灵岳寺记》,字迹苍劲,记录着元代重修时的盛况;清康熙二十二年的《重修灵岳禅林碑记》,则详细记载了清代的修缮经过,这些石碑,就像寺院的“身份证”,让每一段历史都有了佐证。
在灵岳寺待得久了,会听见当地老人讲起山间的传说。他们说,二郎神当年挑着巨石来这里治水,不小心把一担石头遗落在山间,那“一担石”就成了村里的镇村之宝;还有山前山后的“神人石”,是奉命来守山的小神,因为太过尽责,最后化成了石像,永远地留在了白铁山上。这些传说,给这座古寺添了几分奇幻色彩,也让人们对这片山、这座寺多了几分敬畏。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从灵岳寺驾车五分钟,就能到达王家山惨案遗址。那里的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七十多年前的苦难。一边是千年古寺的宁静庄严,一边是历史的沉重印记,两者相距如此之近,却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站在灵岳寺的山门前,望着远处的王家山方向,忽然会生出一种复杂的情绪:这座寺院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是北京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更因为它在岁月的长河里,见证了盛世的香火,也熬过了苦难的时光。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看着山下的世界变迁,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守护着文化的血脉,也守护着人们心中的那份敬畏。
夕阳西下时,山风又起,吹得大雄宝殿的檐角轻轻晃动,像是在低声诵经。站在殿内,触摸着粗糙的木柱,仿佛能听见不同年代的声音:唐代的钟声、元代的诵经声、明清的修缮声,还有抗战时期山民们的呐喊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灵岳寺独有的梵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循着历史的痕迹来到这里,他们或许不懂木构建筑的形制,也未必清楚那些石碑上的文字,但他们会被这座寺院的宁静与厚重打动。
离开灵岳寺时,回头望了一眼,夕阳给大殿的屋顶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的“一担石”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忽然想起,这座寺院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倒,或许不只是因为工匠的精湛技艺,更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文化的敬畏。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些像灵岳寺一样的文化遗存?如何让它们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这些问题,或许需要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去思考,去回答。而灵岳寺,会继续立在白铁山上,用它的沉默,见证每一个答案的诞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