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调北征南,消灭盘踞云南拒不投降的元梁王;大军班师回朝,沿滇黔驿道留下精兵驻守,饭笼铺正是之一。
600年后,当地士儒觉得此名不雅,根据境内天台山、龙眼山,改名天龙屯堡。云台山伍龙寺赫赫有名,而龙眼山龙眼古寺却几乎被人遗忘。
一、古寺遗址
南宋宝佑元年(1253),忽必烈由甘肃过四川,经藏彝走廊,攻灭大理。
忽必烈封第五子忽哥赤为梁王,世代镇守云南,并沿湖广至云南一线建驿道,饭笼驿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驿站。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调30大军远征云贵,一举消灭拒不投降的末代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大军班师回朝后,沿湖广至云南驿道广建屯堡,留下精兵驻守,饭笼驿改称饭笼铺,是大明屯兵之地。
600年后,人们惊奇发现,贵州明朝时期的客民后裔,竟然和600年前的汉人习俗几乎完全一致,是历史的活化石。
旅游兴起后,本地士儒觉得饭笼铺名字不雅,于是以境内天台山、龙眼山各取一字,改名天龙屯堡,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如今,天台山伍龙寺声名远播;而龙眼山却几乎是无人知晓,更别提山上的古寺遗存了......
从天龙屯堡景区大门坐交通车,终点是天龙中学,天龙中学后面的一座喀斯特孤峰,就是龙眼山。
龙眼山
进入天龙屯堡门楼后,不要右转进入景区内部,而是沿着天龙中学围墙一直前行;围墙的尽头,可见“龙眼山寺遗址”文保碑,由台阶上行。
天龙屯堡
文保碑
台阶尽头是一堵防地质灾害的铁丝网,往右边菜地小道前行;菜地尽头是一条上山小道。
上山小道
因为是第一次寻访龙眼山,因此我对小道是否正确心里并没有底,直到数百米后看到了一堵堡坎,一下子信心大振。
初见堡坎
我判断上山古道应该是在堡坎后面,否则很难解释为何在半山上修建这堵堡坎,由此右转上行。
这道堡坎其实也是一道石墙,不过石墙上部已经坍塌部分,掉落的石块又覆盖了内侧通道,通道只有一尺来宽,无法辨别这究竟是不是古道。
我心里想:管它呢,探险不就像开盲盒吗,试错是必不可少的探寻方式。
石墙上行
走到一坍塌处,小心踩过巨石,发现里侧砌有一道石墙,与堡坎呈现90度垂直相接,我略一思考便知,这是一道山门,只不过如今已经坍塌了。
城墙坍塌处
第一道山门
山门之后,就可见齐整条石铺成的古道,只是因为堡坎下陷,原本平整的条石已变得东倒西歪,古道也就变得崎岖不平了。
条石古道
走了约100多米后,古道呈之字形上行;穿过一片灌木,看到了古道上保存最好的一段台阶。
台阶被苔藓覆盖,绿意盎然,颇有意境;一路上我或劈开灌木,或踩过崎岖石块,比较辛苦,看到这个台阶,很是欣喜,颇觉值得。
台阶
我本以为此后就是好路可走,不过这段台阶只有5阶,随后就被藤木所挡了,这些藤木无法用木棍劈开,我只好抬高或压低身子,弯腰通过。
藤木挡道
小道越来越窄,消失于一处茂密的灌木之中,已经无路可走!
我很犹豫,一路艰难上行,阴冷天气都出了一身汗,还被蚊子咬了一个小包,眼见接近山顶,却为灌木所阻,实在不甘心。
茂密灌木
我心里想:古道必然是穿过灌木无疑。
于是蹲下身子,用木棍拨开灌木,改为蹲行,心想:如果实在走不通了,再作罢。
幸运的是,这片灌木不过数米远,蹲行穿过后,随即就看到一座城门......
看见城门
城门高大,雄伟,保存完好,外侧是悬崖,里侧为绝壁。
城门外侧
我略微思考随即明白,这个城门意味着龙眼山上曾经是一营盘堡垒,以躲避匪患或战乱,刚才在堡坎处所遇到的是第一道城门,这是第二道城门。
城门内侧
经过城门后步入古道,外侧是1米多高的城墙,这个并非巨石所筑,看似不那么坚固,好像防御作用有限,其实是因为外侧就是万丈悬崖,这堵城墙更像是古道护墙一般。
古道护墙
走到城墙坍塌处,再次无路可行,灌木藤木低矮,即使是弯腰蹲行也不可行。
坍塌城墙
我不甘心,因为我知道,我此行的目的地——龙眼山寺肯定已经不远。
于是勉强从灌木中穿过,一些荆棘挂上了衣裤,只好回退一点,取下刺勾后再前行。
到达一相对空旷处,又被一根横着长的带刺藤木所挡,藤木直径长约5厘米,刺勾长约1厘米,我不敢将其压低踩在脚下,担心刺勾会刺穿鞋底,于是尽量将其压低一点抬腿横跨。
跨过这根藤木,随即松手,被用力压低的灌木瞬间弹起,刺勾将我手心外侧划出了长2厘米的口子,血浸了出来。
我从小在乡下长大,身上被刺勾不知划过多少次,这个伤虽然有点痛,却也算不了什么。
然后抬起头,看前方是否可行,却惊喜地发现,隐约看到了龙眼山寺!
之前之所以没有看见,是因为今天曾下过小雨,我从灌木中穿行时,灌木上的水珠滴在眼镜上,模糊了我的视线。
初见龙眼山寺
龙眼山寺始建于明朝,极大概率是饭笼驿屯民所建,因为这是他们从江南带来的精神信仰。
清朝时期,重修龙眼山寺;特殊时期,龙眼山寺被毁,如今仅剩遗址。
龙眼山寺遗址
走到石墙下方,从左边山墙处前行,不过数米后已不可行,于是转走后墙。
后墙
后墙高约5米,顶部开有石窗;走到后墙中间,因是一路上行,石窗离地约有2米高。
后墙中部
走近石窗,试着攀援而上,结果很容易就进入石墙内侧,也就是说进入了寺院内部。
由窗入寺
寺内已是灌木丛生,难以觅路前行,我尽可能四处查看,只发现了三个柱础遗物。
柱础
从石窗返回外面,继续沿着后墙走,不久就走到转角处。
围墙转角处
顺着山墙继续前行,看到一道石门,是龙眼山寺的侧门。
侧门外侧
侧门内侧
沿着山墙继续前行,想看看正面墙体是否完好。
结果正面墙体完全不存,只找到一个石基缺口,从位置和长度来看,这就是寺院的正门;正门前方原来的古道已经完全走不通了。
寺院正门处
从正门往寺院内侧走,走到寺院中间,发现了一个碑座台基之类的遗物。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发现什么遗存。
碑座台基
继续前行几十米后,到达了后墙石窗口,就是我之前进入寺院的入口处,由此石窗出去,然后原路返回。
由石窗出寺
二、天龙屯堡
从龙眼山下来后,进入天龙屯堡游玩,这其实是我第三次游玩天龙屯堡了。
进入景区后,首先到达的第一个人文景点是四公碑。
四公碑
四公碑刻碑纪念的是饭笼铺最早的四位将领,也就是屯堡四姓的先祖,分别为清河县人张誉群、颍川郡人陈典、吴兴郡人沈茂、荥阳郡人郑纲。
四姓先祖虽是不同地方的人,但多年征战早已感情深厚,由此结为异姓兄弟,并将名字共同改为“征定”,表达了征战结束天下安定的良好愿望。
如今贯穿屯堡内的那条小河流,就叫征定河。
征定河
四公碑的前方,是沈万三故居。
沈万三故居
沈万三为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商贾,家族世代从商。
沈万三早期资助元末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后,沈万三又投靠了朱元璋,资助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因富可敌国为朱元璋所忌,最终被抄家,发配云南。
沈万三故居为次子沈茂的居住地,三合院建筑,八字朝门,两层木楼。其中二楼一个房间仿造为库银房,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玩的游戏《仙剑奇侠传》,那时玩这个游戏时,特别喜欢进入房间内寻找藏宝箱,宝箱内有武器、草药、铜钱之类的,是玩游戏过关必不可少的装备。
三合院
库银房
继续往前走,到达新井。
这个新井只是相对于屯堡小井和大井而言,应该也是古井吧。
我最感兴趣的是井边的水晶宫庙,按常理来说小庙内应该供奉龙王或鳌之类,但这个水晶宫殿内好像供奉的是土地神。
新井水晶宫庙
新井隔河左前方,是老演武堂。
老演武堂其实是一个民宅,由郑炳兰建于1921年。
屯堡旅游兴起后,此屋因院落宽阔而作为演地戏的场所,故名演武堂;后来另建演武堂,就称之为老演武堂了。
其实我觉得叫郑氏民居,或许更能显示其历史遗存的意义吧。
老演武堂
老演武堂为一正两厢一照壁三合院结构,正房面阔7间,厢房面阔3间,石木结构悬山顶三层建筑,显示了郑炳兰家族雄厚的财力。
三合院
正房
老演武堂左后侧巷道中,是四世同堂老宅。
老宅为郑母鲍老夫人建于1920年,鲍老夫人年青时丧偶,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注重耕读传家,孙子中一人考取北大,一人考取黄埔,而第四、第五代读书并由此工作者更是近30人。鲍老夫人90大寿时,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平刚为其撰寿联,任可澄为其写寿匾。
四世同堂老宅
老宅为一正两厢一照壁三合院结构,石木结构悬山顶两层建筑。最多时,宅内居住一家四代共38口人,故得名四世同堂老宅。
四世同堂老宅
继续往前走,就到达了九道坎。
九道坎是屯堡最古老的建筑,是陈家始祖陈典的居住地。
两栋石屋之间原有巷道,巷道上方有过街楼,楼下有九道台阶,这就是九道坎得名之源。现已不让入内,毕竟这是60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了,已成危楼。
九道坎
九道坎对面,是一口古井小井。
小井边上也有一个水晶宫庙,不过基座感觉是后来重砌的,一则工艺相对简陋,二则石块之间抹有水泥勾缝。
小井
水晶宫庙
继续往前走,就到达了天龙学堂。
学堂外围为石墙,大门为四柱三门冲天式牌坊,应该是经过了修复,额坊上“敬业乐群”四字明显为重新所刻。
敬业乐群源于《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指读书人致力于学业又乐于与人交往相互学习。
牌坊大门
学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武举人陈日瞻号召村民集资所建。
图书室则是天台山伍龙寺最后一任主持本安大师捐资,屯民出工出力所建,为因势利导所建的一栋多棱形石质建筑,两层石木结构,是屯堡建筑的典范。
因本安大师字静轩,故图书室得名“静轩图书室”,上世纪特殊时期,图书室遭到破坏,所藏图书无存,而“静轩”两字也被人为铲去,如今仅剩“图书室”三字了。
静轩图书室
民国二十三年(1934),辟为现代学堂,六年后增修扩建,形成了一正两厢的三合院建筑格局。
正房为礼堂,也是学堂办公楼;两厢为教室,共有12间。教室的窗户比较有特色,为冰裂纹状,寓意“十年寒窗”。
天龙学堂
厢房后侧是一块坝子,是上世纪天龙二大队的集会之地,也是秋后晒谷场,如今展示有很多农耕物件,我从小在乡下长大,这些物件都认识,很亲切。
二大队洒场
晒场的后面,是大井。
大井始建于明初,为张、陈、沈、郑四姓始祖驻守饭笼铺时所建,是天龙屯堡最古老的一口井,已有600多年历史了。
大井
大井的前方是一座土地庙,造型与新井、小井处水晶宫庙并无二致。每年正月初二时,屯堡人都会来此点香烧纸祭拜土地神。
土地庙
古井旁边是一棵古槐树。
古槐树龄已有400多年,是屯堡先祖亲手所栽,槐与怀同音,有怀恋家乡怀恋亲人的寓意。旧时屯堡人生小孩,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到古槐下报喜,并为古槐浇上一瓢井水。
由此,沿征定河两岸游玩结束。
折而右转进入巷道,不久就到达了三教寺。
寺门上有一幅对联:“信佛信道信儒即信善,思名思利思德不思邪”,颇有意境。
三教寺
三教寺始建于清朝末年,一正两厢,穿斗式悬山顶石木建筑,供奉儒释道神佛先贤,三教合一。
主殿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及弟子迦叶、阿难,右侧为玉皇大帝,左侧至圣先师孔子,最右侧为观音菩萨及胁持龙女、散财童子,最左侧为地藏菩萨及胁持道明、闵公。
主殿
主殿台阶右侧有一通古碑“米市碑记”,刻于清光绪二年(1876)。
部分碑文如下:“饭笼铺天台山主持广岑令凭 众姓绅耆郑梦兰、陈瑞征、沈维芳、张克发......公议”,“挑米出去卖者随米客处罚”,“各寨米不归三教堂卖者惟头人是问”,看来是要求在三教寺卖米,给予三教寺抽成比例的一个约定。
米市碑记
从三教寺继续前行,就到达了演武厅。
演武厅
地戏是屯堡人的特色戏曲,多为武戏,是屯堡人亦耕亦战的非物质文化载体。
我这次游玩天龙屯堡,观看地戏的游客比较多;2021年5月游玩时,游客只有我一人,但地戏演员还是为我一个人演了一场戏,演出结束后,我给他们每个人敬了一支烟,又留了一百块请他们买烟,还照了合影。
摄于2025年10月
摄于2021年5月
继续往前走,转向左侧巷道,到达毛氏大宅。
毛氏大宅始建于1943年,为毛国箴所建。毛国箴走南闯北,所建房子既有屯堡风格,又有旧上海西式风格,当时人称“洋房子”。
毛氏大宅
毛氏大宅照壁巷道内,一位屯堡老人正往我站处走来,我照了一张照片,很喜欢,感觉老人就像从600年前历史走来一样。
走过历史
从毛氏大宅继续往上走,到达陈蕴瑜烈士故居。
陈蕴瑜,名怀珍,字蕴瑜,1900年出生,1919年参加黔军,1938年在台儿庄为国捐躯,1986年被认定为烈士。
陈蕴瑜烈士故居
烈士故居始建于1923年,那时陈蕴瑜已经从伍;如今故居内仍有人居住,不过不是陈家后人。
陈蕴瑜烈士故居
从烈士故居处继续前行到滇黔公路,往右侧前行数百米,公路左侧为陈蕴瑜祠堂,祠堂后面有陈蕴瑜墓。
祠堂正在维修,所以未能入内;陈蕴瑜牺牲时忠骨无存,所以此墓实际上是衣冠冢。
陈蕴瑜祠堂
陈蕴瑜墓
我在烈士墓前敬了三支烟,三鞠躬,停留良久,以寄哀思!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龙眼山古寺: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龙眼山上(天龙中学后面);区级不可移动文物。
02.天龙屯堡: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学堂旧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