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风正劲,济宁勇争先。在山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济宁锚定“事争一流,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以“敢担当、勇争先”之姿,聚焦重点领域系统集成、持续突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济宁篇章。
凤凰网山东特推出“向新求实看济宁”系列报道,聚焦济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创新实践,从文化“两创”引领、为民服务增效、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展现其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动力的担当与成果,见证济宁发展新步伐。
当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奔涌至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孔孟之乡济宁,一场统筹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展开。
从研究阐发“向上攀登”,到传承转化“向下扎根”,从文明交流“向新而行”,到文旅融合“向广出圈”——济宁这座古城以改革为笔、以文化为墨,将千年遗迹与圣贤智慧悉数绘入“两创”时代的宏大画卷。
近年来,济宁聚焦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与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奋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既赓续千年文脉、又谱写时代新篇,不断彰显“走在前、勇争先”的实践气魄与文化自信。
研阐发,攀登学术高峰
自孔子博物馆迤逦北行,至孔庙正南门五百米外,可见一处建筑群隐于镂空花墙之后,这里便是成立于1996年的孔子研究院。
2024年9月,由孔子研究院推出的“中华礼乐文明大系”丛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2025年4月,该丛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系列将传统礼乐文明进行现代阐释与体系重建,使其从高阁典籍走向社会大众、从学术话语转为生活实践。
而丛书的编纂与推出,背后正是济宁深入实施“两创”研究工程的生动缩影——它不只是学术的系统工程,更是一场跨越古今的文明对话,一场始于济宁却属于整个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
近年来,济宁借助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曾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等研究平台,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出版《儒学精神与中国梦》等学术著作160余部。其中,《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世界书院研究》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空白,《儒典》1816册被中央党校等重点单位馆藏。
而这些研究成果的诞生,离不开济宁的研究阐发“登峰”计划:依托孔子研究院等儒学研究机构,与清华、北大等16所顶尖高校共建联合研究生院,面向海内外选聘23位儒学研究领军人才,组建12个高端学术团队,为儒学研究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只有对历史流传下来的儒家典籍进行系统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孔子思想,弄清儒学文化。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源头,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时代使命。在这里,典籍不只藏于高阁,更在研究与阐释中“活”了起来。
从高标准创建曲阜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到全方位提升鲁国故城、大运河南旺枢纽两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到系统性构建富有济宁特色的“博物馆之城”发展格局……济宁以创新赓续文脉,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让文化遗产散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光彩。
当然,济宁在儒学研究阐发中勇攀学术高峰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文化传承新模式。
打造“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打响“儒学讲堂”普及教育品牌、设立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理论宣讲、文化普及与干部教育之中,济宁不仅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更构建起一条贯穿思想引领、社会教化与人才培养的创新链条,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里迸发出深远而蓬勃的影响力。
走出去,对话文明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今年7月,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如约而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再次开启了一场关乎人类文明未来的对话之旅。
随着活动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如今,论坛已经从单一学术论坛逐渐扩展为人文综合论坛,从最初的儒家思想研讨,逐步延伸至多个领域,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国界、连接东西的文明桥梁。而这也恰恰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迈向世界,深度融入全球文明对话。
近年来,济宁成功承办11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42届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等重大活动,搭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
这一系列举动,不仅推动了儒家思想与现代议题的深度交融,更让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成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探索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智慧源泉。
与此同时,济宁也在大力实施文化“出海”战略,以影像为舟、以故事为帆,推动一批承载儒家文化精髓的优秀纪录片走向世界。
其中,《孔子》深入至圣先师的精神世界,《武梁祠》解码汉代石刻的艺术密码,《微山湖》则展现运河文化的生态与人文画卷。这些作品不仅生动诠释了孔孟之乡的文明基因,更以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跨越山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支点。
从举办“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持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到开展“走读山东·外眼看济宁”等系列感知体验活动,以年轻化语言展现孔孟之乡时代风貌;从组织“走读中国”大型中外媒体交流与全球化网络宣传,吸引各国青年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到打造“世界古典学大会·走读中国”之齐鲁印象行,展现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济宁故事。
以品牌项目为牵引、以青年群体为重点、以体验交流为纽带,这些扎实而富创新性的实践,既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也为更多城市开展国际传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宁经验”。
融文旅,赋能产业新局
走进尼山鲁源村,仿佛推开了一扇千年儒门,步入孔子心中的理想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亲手触摸千年圣迹,静听风铃如古诵《论语》;观赏水幕倒流奇观,于光影交错间体悟天人合一;沉浸于遗址田园,瞬息之间,恍若穿越回春秋市井烟火之中。
将厚重的儒家文化与现代娱乐方式巧妙融合,正是尼山鲁源村的独特魅力所在。依托数字化手段创新赋能,景区多处打造沉浸式演艺场景,把静态展示的儒家文化转化为动态传承的鲜活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获得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沉浸感。
而这,仅仅是济宁聚力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一抹缩影。
近年来,济宁充分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成功引进无锡灵山、华强方特、恒力等一批国内领军企业,高标准打造尼山圣境、方特东方欲晓、福特纵横等一批文旅新地标;创新融合古老街巷与现代商业,涌现“运河记忆”、曲阜“灯火蓼河里”等一批文化街区;全面赋能文旅场景以科技智慧,推出“AI导游”、智能Vlog、AI换脸等一批数字体验。
培育文化产业是让中华传统文化从“活下来”到“活起来”的创新之路。
为此,济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率先组建孔子文旅集团,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儒韵文旅品牌。同时,牵头成立数字文化产业联盟,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为传统业态注入新活力。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与市场引导下,尼山文旅、豆神动漫等一批重点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力量。
目前,济宁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共16家,形成集聚效应和示范标杆。2025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42亿元,位居全省第四,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7%,位列全省第三,充分彰显出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地位。
随着一批批重大文旅项目落地有声,一条条文化街区焕新亮相,各类富有时代科技感的沉浸式场景纷至沓来。如今,济宁正以扎实步伐推动文旅融合走向纵深,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当然,优质文旅资源的“破圈出彩”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与前瞻布局。从高水平编制《济宁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暨济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到制定《济宁市旅游住宿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再到印发《济宁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济宁用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筑牢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从典籍研究到文明互鉴,从国际传播到文旅融合,这座城市不仅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更让儒家智慧照进现实、走向世界。
济宁用一场场生动实践印证:文化,唯有创造性地传承、创新性地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滋养百姓生活的源头活水。
未来,济宁将继续以“走在前、开新局”的担当,让孔孟之乡的智慧光芒,不仅照亮历史的回廊,更温暖时代的脉搏,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文化力量。
(凤凰网山东 赵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