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岛湖返杭途中,临时起意下高速往深澳古村落,围绕中心湖和老街停留了大半日。在略寒冷的湖边画了几幅小画,与澳洲回来的72岁鹤发童颜长者做了一些交流,拍了多张深水澳里的清浅流水,一位老人家的土特产摊位前选购了六只事事顺意红柿子。
深澳街口的江南王記茶行是值得推荐的地方。茶主人杨霞是桐庐县城人,是老街八十多种业态中最亮眼的其中之一。在王記茶行购买了五包江南镇龙井和白茶,友善的茶主人又送了两包。280一斤的龙井,色香味胜过市场上一两千的西湖龙井,有点意外惊喜。










五岳归来不看山,淳安回来不吃鱼。千岛湖四日,规范的一日三餐导致体重增了四斤,有较深的内疚感。从中午到晚上,停留深澳的六七个小时,惟几杯龙井清茶裹腹,在寒风中享受放空放松放缓慢的通透舒爽。饱食终日自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饿肌肤、劳筋骨”才是最值得提倡的行为准则之一。



“千年闻脉动,数里听流潺;何若坎儿井,泠泠任越穿。”深澳的两大特色:古老和流水。藏于桐庐的山水环抱之间,这座暗渠静流、明堂生辉的古村落,已静观了九百余年春秋更迭。村落依应家溪而建,溪水自南向北。“澳”是指暗渠,“深”谓其源远流长、埋藏深远。
相传南宋初年,申屠氏从富阳迁徙至此,见此地山环水绕、沃野平旷,遂决定在此定居。他们依据独特的山川地形,开凿地下涵道,引溪水入村,逐步构建起村落的基本格局。
深澳的“深”还在于历史文化积淀之深。据桐庐县志记载,这里仅明清两代就出了举人以上学者43人。此外还有不少人经商致富,贸易四方,但不忘回乡建宅修路、造福桑梓,也带回了古徽州、浙西等地的建筑风格。



在深澳,经过多年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推进,一个人文、历史、文创交融的古村落逐步显现。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新农人、新业态争相涌现。以文化为主线,依托修缮完成的闲置古建筑资源,以入股形式招商,引入“深澳古村百匠慢生活文化综合体”项目,逐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创客在此聚集。
桐君谷非遗馆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赋能乡村共富,定价高达3000多一晚的侘寂风乡村民宿,年一万件定制的“窦与窦服”高定服装,年营收300多万的木龙香坊,单日最高销售 3.6 万元的乡村面包房。走进深澳村,一边是古韵犹存的明清建筑,默默诉说往昔;一边是老街上人来人往,尽显古村蓬勃朝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