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M971桐乡之声】
“重走渐远的老村落”又要出发了,今天我们要再次去陈家村走走、看看。从市区出发,走盐湖线,半小时多点就到了。陈家村在乌镇镇的西南角,它的西面、南面、北面都是与湖州练市镇接壤,只有东面与彭家村隔着白马塘相望。
陈家村,解放初期,叫兴发村;1958年,开始叫陈家村大队;1983年,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就变更为民兴乡陈家村;1998年10月,随民兴乡并入乌镇镇。据介绍,陈家村从建村之后就区域一直保持至今,现在它是乌镇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一个村。
陈家村,一听村名,起初以为是因村里姓陈的人家多而得名,其实并不是。陈家村是因有个小村坊叫陈家村而来的,但这个小村坊却是以姓沈的居多。那按理该叫沈家村才对,怎么叫陈家村呢?点击音频,听这其中由沈到沉,再由沉默的沉到耳东陈的故事。
去陈家村走走,就发现村的河浜很多,有安桥港、新庙港,还有竹园里浜、铁家浜、车溪庙浜等13条河与浜。其中铁家浜是因这个小村坊有一打铁铺,生意兴隆,但因距河道太远影响生意,就开挖水浜,就叫铁家浜,小村坊以浜为名,可见其当时产业实力。
河多自然桥也多,而且还有四座古石桥。我们最先重走的是这座已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单孔平梁石板桥,它有个诗意的名字——安桥,犹如它的名字,小石桥一直安然地静卧在安桥港上,也不知已有多少年了,但从河是以它的名字来命名的,可见其历史的久远了。
小石桥的桥柱很特别,是由一块块扁平的石头累积起来的,因着两旁绿藤的强势占据,原本有三块桥石板组成的桥面,只剩下细细的一条缝隙了,如今几乎已没有人走了。就在离小石桥西面50米不到,已造了一座同名的水泥桥。
在小石桥的不远处有一棵硕大枫杨树,两人才能合抱得起来,枝叶肆无忌惮地向四周伸展开来,似火的热情地扑向小河。这棵枫杨树高寿多少?问村里老人,说自己小时候树就在了。那沟壑纵横的树皮上爬满的厚厚青苔,仿佛也在诉说着它经历的岁月沧桑。
就在安桥港上,小石桥的西面,还坐落着一座小石桥,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地心桥,为什么叫这桥名呢?村里人也说不出个确切的所以然来。也许是与老底子这个地方是村里的中心,曾经有过热闹的小集市有关。
发现这小石桥有什么不对了吗?原来是三孔平梁石板桥现在已经只有两孔了,小石桥北部保存完好,而南面一孔已损坏,中间的桥板也已换成水泥板了,估计中间的桥石板断了,村里也找不到这么长的桥石板来替换,只能用水泥板了。
这又是一座隐匿得极好的小石桥,绕了好远的路,就在眼前了还找了一会才找到,它就在小村坊的村口,桥名、河名、村名三同,都叫倪桥,倪桥就坐落在倪桥头浜上,虽只是一座单孔平梁石板桥,但河名和村名都取自于它,可见其曾也是蛮有分量的。
重访的最后压轴戏就是这座被许多树木掩映起来的小石桥,经过一片茂密的竹树林,曲径通幽,才见到。河与桥组成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怎么样?漂亮吧?整个是不是如进仙境之感?就是,不然怎么能担当起压轴戏的重任呢?
这座横跨在竹园里浜上的三孔平梁石板桥,桥面由两块长条石板组成,两块桥板中间刻着非常漂亮的圆形花纹,桥柱上也刻有漂亮的图案,两边孔的桥面约倾斜10度。这小石桥有一个非常有画面感的名字——漾口桥,其桥面板一侧就刻着桥名。
陈家村风水宝地吸引了以“五子登科”而闻名的莫氏家族的目光,根据记载,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莫氏家族为避战乱迁居到陈家村,建椿桂堂。后来父亲莫琮率子迁居到崇德县城,但最小的儿子莫若冲一支仍留在陈家村。当然,如今莫氏椿桂堂早已湮灭,无迹可寻。
下期“重走渐远的老村落”,邀您一起去陈庄村走走、看看,我们不见不散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