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区的闽安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东南沿海著名的千年古镇。
曾经的「福建第一门户」,在昔日的辉煌和旧时的烽火消散之后,是什么模样?
走进今天的闽安古镇,从散落的遗迹中,聆听历史的回音。
•••
「贡船浦弯弯贡船浦长,千年流水闪呀闪银光,要问贡船浦在哪里,就在闽江下游闽安乡。」
这是闽安村当地流传甚广的民谣。
闽安,位于马尾区亭江镇,是东南沿海著名的千年古镇,有300多处文物古迹。
从市区向东,沿闽江溯流而下,很快便能到达马尾中心城区;继续沿江驱车10公里,便能到达闽安村。
从如今的面貌看来,很难想象,这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宁静村落,会是曾经闽江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中心,还被誉为「福建第一门户」。
闽安,古称「迥港」,取自「安镇闽疆」之意。源自鼓山的邢港河在此间穿境而过,自古不息。
位于闽江口北岸的闽安,早在商周时期,就成为了沿海一带以打渔为生的闽越人的渔船停泊点。
自汉唐以来直至清代,所有进出福州港的外国船只,都要先停留在闽安邢港古航道上,接受货物检验和课税,或是短暂驻泊避风。福州通往南洋各国的商船,也要由此放洋出海。明代,郑和团队西行,七驻闽安的同时,招募了不少当地水师官兵。
因此,闽安逐渐成为闽江口的商贸中心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商品,自此源源不断发往世界各地。
由于闽安发达的贸易和天然的地理位置,这里也沉淀了深厚的军事文化:从宋代开始,当地就有兵员驻防;明代后,当地主要以抗击倭寇和海盗为主,沿江炮台林立。
走进今天的闽安古镇,从散落的遗迹中,聆听历史的回音。
从市区到闽安古镇,因为伴着江流和山林,加之江滨道一路畅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般遥远。
到达马尾中心城区后,可以乘公交往返闽安古镇。在乘客不多的公交上坐下,看看景听听歌,二三十分钟就能结束路程。打车的费用也不高。
本次行走路线
协台衙门→城里街→普庵楼→三叉街/桥头街→玄帝亭→迥龙桥→圣王庙→闽安村委→闽安楼
在沿江公路上下车,路旁就是闽安村。
转入小道,墙上一块民国时期的石刻上写着「闽安警察所」。一侧是依山而建的民居和长长的水泥台阶,一棵冠盖如云的苍翠古榕,沉静地立在一座古朴的园中,乍一看不禁寻思是哪个大户人家。
△「闽安警察所」刻字
往前走到院落的正门,才发现这个「大户人家」确实大户,是「闽安镇协署」,也就是「协台衙门」。
△闽安镇协署/协台衙门
它是始于唐代的闽安巡检司衙门,不仅曾是闽省南北盐馆总卡,还是清代保卫台湾的重要军事指挥部,是我国现存少有且保存完好的海防军事衙门。
这座建筑已经被修葺一新,还保留着明末清初的风格。门前两座石狮子为美籍华侨阮金宝在1992年捐赠,石刻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斑驳,旁边立着《重修闽安镇协署碑记》的石碑。
朱门白墙的宽敞院落有几进,院落正中的大堂还原了府衙陈设,四个边厅改造成了展示闽安古镇历史的展厅。
一些文物古迹,也至今保留其中,例如这方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的石斛,曾是郑成功饲马的料槽。
衙门的外院极为宽阔,入眼即是围绕整个院落的绿植,千年古榕站在院落一角,是别处难得一见的景致。站在绿植下向上望,感觉几乎被绿意完全包围,闻到的也是草木的气息。
无比繁茂、种类多样的植被中,竟还修了小路,游客可以登高在满目葱茏间穿行。
不知居住在旁边民居中的村民,在阳台上向下望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
院中保留了旧时的石雕,放置了几面大鼓;新修的马厩中,饮水槽被改造成了盆景,种着茂盛的铜钱草,有些可爱。
看着安静的厅堂,很难想象气吞万里如虎的将士们曾在这里驻防,并在长达二百多年间,统辖福建沿海和台澎金马列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衙门外肃穆的照壁前,时不时有村民走过,古今相应。
出了衙门往村里走,沿街的人家大门都面向村道,楼间电线交杂。
这条小路叫城里街,是从前内城的街道,还是曾经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路上十分安静,偶有邻居间交谈,说的都是地道的福州话,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么多的乡音。
在闽安村,很少看见年轻人,老人们偶尔在街上聊聊家常。因为二三十年前的出国潮和移民潮,曾经一万多人的村落,现在只剩两千多人。村里的菜鸟驿站,还提供「亭江纽约跑跑」国际物流服务。
走出几步,就能看到街道正中凌空的「普庵楼」。
△普庵楼
它是始建于宋代的骑楼,本是闽安的商户为求生意兴隆而祭拜的地方,直到中法马江海战爆发,这座骑楼又多了厚重的历史意义:
闽安是中法海战中海军唯一登陆的地点。法舰向闽安村内攻击,法军乘四艘汽艇从鹤滩登陆闽安,肆意烧杀,激起民众反抗。年仅25岁的陈明良手持大刀,率民众奋起抗暴,砍杀法军数人后牺牲在普庵楼下。
如今的普庵楼,节日时仍有村民来此祭祀。住在骑楼旁的人家,不知又有怎样的故事。
往前走是三叉街,路上依旧是民居和零星的商铺。街角有家沙县小吃店(也是我们在闽安村遇到的唯一一家餐饮店),店主阿姨非常温柔,食物也很好吃。
曾经的三叉街有13家渔行,是闽江下游几万人军队和百姓的海鲜供应点。涨潮的时候,渔夫们会运来海鲜;尤其傍晚时分,渔获上岸,来采买的人们都蜂拥而至,人山人海。
如今,已经完全寻不到当年盛景的踪迹。
再往前是闽安镇市场,旁边贴着戏讯公告。
村民们聘请了福建省松溪县闽剧团,来庆贺村中的西山五福殿的「诸神出巡」。
沿着邢港河向东走,一路上也会遇到一些古迹。
现在的「贡船浦公园」,曾是外国贡船入泊待检的渡口之一。公园旁,有阿姨在河边垦着一个小菜圃,还摆了些大盆栽。
△《贡船浦公园碑记》和龙溪坛
再向前走,就是古镇中最古老的文物——横跨邢港河的「迥龙桥」,又名「沈公桥」和「飞盖桥」,是福建现存的年纪最大的桥梁之一。
△迥龙桥
据记载,唐昭宗辛酉年(公元901年),为了打通邢港河对南北交通贸易的阻隔,闽王王审知主持建造了这座通海大石桥。陆路与海路的并存,使得闽安逐渐成了国际商贸大港。
长66米的迥龙桥上,许多构件仍是唐宋原物,十分珍贵。36根唐代时的石望柱顶端,雕刻着狮、海豹、莲花、水果及宝奁、官印等,种类多样,极为罕见。历经时间的冲刷,许多雕刻已辨不出本来的面貌。
舟形的桥墩,能够防止江水冲击导致桥体毁坏。
千百年来,迥龙桥上,走过了无数的官宦士兵、普通民众,也走过了无数的外国商贾。
△玄帝亭
另一罕见之处,是迥龙桥两端各有一庙,桥南是一处高脚亭,名为「玄帝亭」,与巷陌相接,供奉着真武大帝;桥北是「圣王庙」。圣王庙一旁高高的石阶上,还有一处「邢港廖将军庙」。
△邢港廖将军庙
沿着邢港河北岸散步,和两个阿姨打了个照面。其中一个阿姨疑惑地说:「今天周几啊?怎么见到好几个人来?」居民们的生活,还未因为古镇的改造而发生太多变化。
闽安村委会附近,大片新建的木色房屋风格统一,令人好奇以后会有哪些商家和机构入驻。
行过村外的国道,就可以看到江边巍峨的「闽安楼」,上刻「安镇闽疆」四个大字,气势恢宏。登上闽安楼,可以一览整个古渡口。
△闽安楼
曾经的闽安有17个码头,其中主要做海外贸易的「水门道古码头」最为繁华,仅在这个码头停泊的船只都有五百艘左右。
站在闽安楼上,望着茫茫的江面和远处的青山,很难想象昔日帆樯如林入江海的航运盛景。
多年后的现在,这里只余少量船只往返于闽安和长乐之间;不远处道光年间的红夷大炮,也只余炮身,锈迹斑斑地朝向对岸。
△红夷大炮
最能映射历史的陈迹都散落在古镇中,比如在闽安西码头山麓,埋葬着263位琉球来此的海上遇难者与病亡者。
(福州市区的长安山,也有个鲜为人知的琉球墓园,点击此处查看往期推文:《中元鬼节,从琉球墓园里窥见历史和现实》)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迥龙桥北的圣王庙,是福建奉祀齐天大圣的三大庙之一。它背靠棋盘山,由圣王殿、跨街亭、观音阁三部分组成,被许多民居和古迹环绕。
△圣王庙/齐天府
唐宋时期,福建就流传着红毛猴精的传说。清人记载,为非作歹的红毛猴精,被女道士陈靖姑收服后,回归正法,修炼后法术无边,显圣佑民,被尊称为「丹霞大圣」。
这座圣王庙中供奉的三尊主神,体现了红毛猴王到丹霞大圣,再到孙悟空齐天大圣的演化过程。
古时因迥龙桥常因山洪爆发和闽江大潮遭受冲击,桥体受损。村民修补频繁,疑有妖魔作怪,所以集资从福州乌石山请来丹霞大圣,希望能减少坏损,但未能如愿。
大家怀疑猴王玩忽职守,于是南宋时的地方官秉承民意,在圣王殿后侧修建观音阁,节制猴王。
圣王庙的香火极旺,每年过年前后,更为兴盛。现在的圣王庙外墙上贴着《普天同庆 与神共乐》的告示,村民们将在11月23日庆贺圣王爷的生日,将设福宴、放气球、献闽剧,已经可以想象届时热闹的场面。
离开时,闽安楼边停下了两辆旅游大巴,许多年轻人下车后逛了逛,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拍照或是写生。公路对面的三宝池旁,还有大叔在悠然垂钓。
「闽安」的「安」,如今是「安宁」和「安乐」。
千年流转,烟波淼漫,闽安古镇的故事说不完。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