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居桥头村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距今约150年。村名来历有两种传说。一是太平天国期间,因战乱此地荒无人烟,田地荒芜,杂草丛生,许多苏北难民逃荒到此定居,遂成村落。因村民怀念家乡,认为是侨居在此,故取名居桥头村;二是村北皇塘河上建有一石拱桥名叫居桥,因村在桥头,故取名居桥头。皇塘河穿村而过,将村分为南北两部分。居住在居桥南边的叫河南居桥头村,居住在居桥北的叫河北居桥头村。
河北居桥头村位于皇塘集镇北约1公里处;东邻皇塘工业园,南眺河南居桥头村,西接黄泥坝村,北近丁桥村。村东有贺巷塘,村南有扁担塘,村西有松江塘。皇塘镇4号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
该村民同时期属导墅区桂仙乡第八保;1951年属导墅区皇塘乡第八行政村;1956年属丁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张堰人民公社丁桥大队;1959年属皇塘人民公社丁桥大队;1983年属皇塘乡丁桥行政村;2005年丁桥行政村与再塘行政村合并为丁桥行政村;2010年丁桥行政村与大庄行政村合并为丁桥行政村,属皇塘镇丁桥行政村。
2010年,河北居桥头村土地总面积350亩,其中耕地200亩,水面50亩,村基地70亩,工业用地30亩;村民总户数56户,总人口187人,其中男性87人、女性100人。村民姓氏有金、杨、石、程、钱、郭、戴、刘、梁、熊、胡、周、王、丁、赵、李和易等,其中杨姓约占15%;金姓约占12.3%。村民均系汉族,使用皇塘方言,承袭当地习俗。
河北居桥头村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辅以种植杂粮、饲养禽畜等。解放前,由于土地资源及水利设施差,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低,村民生活困苦,不少人当雇工或外出谋生。20世纪60~70年代,村民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填沟塞塘,格田成方,兴修水利。1960年建丁桥东电灌站,疏浚皇塘河,完善了水利设施,农业生产旱涝保收。1982年,水稻亩产达450公斤,小麦亩产达220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村民种田积极性,村民改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粮食产量大幅上升。
2010年,水稻亩产超过600公斤,小麦亩产达300公斤。1990年后,规模养殖业兴起,镇村企业发展迅速,村民大多进厂务工或外出打工,从事二、三产业。杨志金养鸡3千余只,年收入10余万元;金留照创办金诚线厂,年产值800余万元,年利润100余万元;杨志留经营小百货店及棋牌室,年收入5万余元;金宇管经营金门窗,年收入约8万元。该村紧靠皇塘集镇,许多村民种植蔬菜到菜市场卖。村民中外出务工71人、从事建筑业7人、从事商业1人。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约1.3万元。
解放前,该村村民住房多为草房、平房,墙体多为里土外砖。1970年后,经济好转,村民开始翻建房屋。1980年起,建楼房。90年代后,村民对住房进行改建造装修,改善居住环境。2010年,全村有楼房121间,平房143间;固定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全村拥有小汽车5辆,摩托车15辆、电动车20辆;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等基本普及。
2010年,全村有共产党员7人,参军服役9人,有大专及以上学历19人,其中本科8人,博士生1人。该村知名人士有:金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研究所教授;郭兴武,现任大连市千休所所长;刘瑜,曾任丹阳市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金坚,曾任河北省邯郸塑料研究所所长;金艳,现任丹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荆一楠,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刘军、荆一兵,中学高级教师;金福生,曾任丁桥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国忠,曾任丁桥大队大队长;刘锁茂曾任丁桥大队会计。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石士明参加新四军,1939年7月,在宝应曹甸因战牺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