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崇明岛的秋天,是一幅被江风与稻香浸染的画卷。当长江的秋潮漫过堤岸,白鹭掠过泛黄的芦苇荡,这座江岛便以最丰饶的姿态迎接季节的馈赠。不同于北方秋日的肃杀,也异于江南古镇的婉约,崇明的秋带着咸淡水交融的独特灵性——潮声里裹挟着蟹群的躁动,稻田中沉淀着糯米的清甜,而老屋灶台上蒸腾的热气,正将自然与人文的滋味糅合成舌尖的乡愁。
“秋风扫,蟹脚痒。”在我印象最深的秋天中,崇明蟹一定是“关键词”。记得幼小时的那些个深秋季节,带着寒意的秋风呼啸而来,此时便与家兄趁人不备,在三更半夜悄悄地起身,去靠近砂锅港的涵洞处听蟹。用活络扳手轻轻地把涵洞闸门略微拧开一点,此刻随着砂锅港里的河水流动,一群群蟹纷纷朝着微弱的火油灯处和涵洞的石坡边爬将过来,嘴里发出“唧唧”的很小声响。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简直是乐开了花,兄弟俩手脚并用,捉蟹忙得团团转,一个晚上收获满满,少说能捉到一袋几斤毛绒蟹,多的时候可以捉到十几斤不等,除了煮蟹解馋外,大多数蟹都拿到五滧镇菜市场卖掉,贴补家用。听蟹捉蟹的开心无与伦比,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至今想起心里仍然会泛起幸福的涟漪。
在崇明岛的秋日食谱里,时令食材如同被潮汐精准推送的礼物,带着长江与东海交融的鲜甜。秋风刚染红水杉的枝头,蟹农们便撑船入塘,青壳白肚的崇明蟹正肥得流油——这是长江入海口特有的馈赠,咸淡水交界处孕育的蟹肉紧实中带着回甘,蟹膏凝如琥珀。而稻田深处,新收的糯米还沾着晨露,石磨碾出的米粉簌簌落下,仿佛把整个秋天的阳光都揉进了细碎的颗粒里。老南瓜在藤蔓上酝酿出蜜糖般的色泽,与桂花一同成为糕点师傅案头的珍宝:南瓜的绵软中和了米浆的韧劲,桂花的馥郁则让蒸汽都染上甜香。最动人的莫过于芦荡边的野趣,荸荠、菱角沾着泥浆被挖出,农妇们用它们炖一锅土灶汤,清甜里藏着湿地特有的矿物质气息。这些食材无需复杂烹制,只需遵循古法——蒸、酿、晒,便能将三岛的秋光封存成舌尖上的季节密码。
当江蟹的鲜味还萦绕在齿间,崇明人已开始用更精巧的手艺延续秋天的盛宴。印花糕的模具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老师傅将南瓜与米浆调和成金黄色的面团,木槌轻叩间,莲蓬与鲤鱼的纹样便深深烙进糕体——这是代代相传的吉祥密码,每一道凹痕都盛满对丰年的祈愿。蒸汽升腾时,甜糯的香气漫过巷弄,孩子们踮脚张望的模样,与百年前石磨旁等待第一笼板糕的身影重叠。而桂花印糕的制作更像一场仪式:蜜腌的桂花被小心填入米粉凿出的凹槽,花瓣的完整度关乎着香气的层次,老师傅用竹尺抹平糕面时,动作轻柔如同拂去秋霜。这些糕点不仅是食物,更是可品尝的时光胶囊——南瓜糕里封存着晒场上的暖阳,桂花糕中凝结着摇树时的笑声,而最传统的板糕仍坚持用青石臼舂米,木甑蒸制,让长江水的回甘与稻谷的醇厚在唇齿间完成千年的对话。
当最后一缕桂花香消散在秋风里,崇明岛的秋味依然在舌尖低语。那些青蟹的鲜、南瓜的甜、桂花的馥郁和甜芦粟的甘甜,早已化作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提醒着人们:真正的美味从不止于味蕾,而是土地与岁月共同写就的情书。
原标题:《晨读 | 叶振环:崇明的秋味》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华心怡 蔡瑾
来源:作者:叶振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