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近日,老舍故居的“丹柿小院”火爆出圈,参观者络绎不绝。尽管“赏柿期”内,“老舍纪念馆”已将每日预约参观人数上调至2000人,但仍然一票难求。
“丹柿小院”的热闹,正是一批“小博物馆”出圈的缩影。层林尽染中,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600岁的古银杏披上了金色,五塔寺前的“古塔柿景”限时上线。齐白石故居,朱漆门、古银杏、红石榴相映成趣,也如一幅丹青,令人恍若身处“画”中。这些小而美的博物馆平时不显山露水,此刻趁着京韵秋色,都成了“网红”。
近年来,文博游愈发火热,人们希望更多了解旧日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在逛过大型博物馆、知名博物馆后,一批小众博物馆也加速进入大众视野。特别是随着Citywalk流行,更多人偏好探索并体验相对冷门的文化点位。诚然,比起知名大馆,中小博物馆的馆藏不算多,但胜在个性突出、特点鲜明。如上述“丹柿小院”“齐白石故居”等,均只是名家生前的一处居所,但走进其中,翻开的却是鲜活的文化记忆。如果将博物馆比作翻不完的书,那么中小博物馆就是一本本精美册子,趣味盎然、别具风格。提升它们的曝光度,既是激活文博资源的重要方式,也是在丰富大众文博游的选项。
更多小博物馆,正在敞开大门。不过,一个愈发突出的现象是,各个场馆“冰火两重天”。有些藏馆迅速出圈、成为顶流,有些却无人问津,为什么?除文物价值本身,也在于有没有抓住或者说创造“契机”。比如丹柿小院,得益于北京的秋与《北平的秋》的时空交错,有参观者坦言“上学的时候不止一遍阅读过老舍先生的《北平的秋》,非常神往。”的确,“契机”可能是一抹秋色,可能是一个萌物,甚至可能是一个表情梗,但无一例外都简单而直接地触动了大众。正如博物馆学家所言:“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创新表达、创新方法,提升贴近性,“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数据显示,北京备案在册的博物馆共有240家。趁着秋色怡人,不妨去探访一二。也许你会发现,古都之秋的更多意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