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废弃矿洞变身“神话世界”,支离破碎的山体蝶变为“绿色公园”,回填的矿坑上建起文化展馆……37年来,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从穷乡僻壤走向生态惠民,成功矗立起绿色矿山的丰碑。
深秋时节,走进尧治河村老屋沟矿区,洞藏酒文化广场在薄雾中静静舒展。这里曾是尘灰漫天的拦渣坝,自洞藏白酒项目入驻后,通过扩建广场、填土植绿,面貌焕然一新。
沿盘山公路上行,云岭假日民宿隐于翠竹之间,鸟巢小舍错落有致。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区,经过两年整治、1500多万元投入,如今已成为栽满红叶石楠、香樟、桂花的休闲观光胜地。
“这里青山环绕,白天听鸟鸣,夜晚数星星,每天都是一幅流动的画。”尧治河村民宿经理刘琪说。
尧治河村曾因磷矿资源崛起,高峰时期拥有60多个矿洞。但30多年的粗放开采留下了沉重“伤疤”:山体裸露、废渣堆积、粉尘漫天……
“矿挖完了,子孙的饭碗怎么办?”2013年,村党委毅然提出“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的思路,坚持“三区融合”战略,累计投入5亿元,将矿区、山区、生活区同步升级为景区。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我们共关闭了15个露天采矿点和8家矿粉厂,投入近3亿元实施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95%。”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吕泳和介绍说。
海拔1600米的戴家湾矿区,从一个露天磷矿开采点变身绿树成荫的生态胜地,矿区周边负氧离子浓度提升至每立方厘米2万个,吸引30多种鸟类栖息。
面对废弃矿洞,尧治河人创新思路,变废为宝。2016年,村党委开始探索发展矿洞经济。经过努力,核心区1.8万平方米的矿洞变成“神话秘境”。
对于条件不佳的矿洞,村里发展起菌菇种植。短短两三年间,十几个矿洞变成“菌菇农场”,种植200多万棒食用菌,产值超8000万元,解决30多人就业。外地的白酒生产商也利用废弃矿洞建起华中地区最大的洞藏白酒基地。
“全村可利用的矿洞带约52公里,目前已经开发利用了近20公里。”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姜兴武说,“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年产值可达50亿元,年利润可达5亿元。”
在生态保护上,尧治河村始终严守红线。今年2月,村党委对环境卫生包保不力的3名班子成员和3家企业作出处罚。外人觉得此举严苛,但在尧治河村早已习以为常。
“我们尧治河村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没有最严格、只有更严格。只有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开发矿产,把矿区变成景区,才能为子孙留下活路。”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表示。
为此,尧治河三次修订《村民自治章程》。第一次将矿山修复和生态保护纳入议程;第二次以“三区”融合建设加强绿化美化;第三次提出“环境就是民生”,实施全域治理。相继成立环境卫生协会、乡风文明协会、农家乐协会、非遗打火炮协会和文化大舞台等“十会一台”,保护生态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同时,尧治河村还致力于打造山区旅游圈,让青山绿水延绵更广阔。这两年,尧治河村把山水相连的白果、堰垭、林川、黄龙观等周边村团结起来,以“两山”理念为根基,抱团取暖,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我们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带动周边的村增收3亿多元。”吕泳和介绍。
如今,徜徉在尧治河村,移步换景,满眼皆绿,一座座废弃矿山变身网红旅游打卡地。连续6届荣获“全国文明村”,获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尧治河人用一幕幕创业场景、一个个金字招牌,生动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哲学意蕴。(来源:保康县委尧治河典型挖掘提炼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