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晓安 文/摄)10月24日,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学大会现场,苏州博物馆推出的“关爱·幸会苏博——苏州博物馆无障碍主题展览”受到与会专家关注。此次展览以“无界感知,人文共享”为核心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的触摸、气味、AR设备、语音导览等多感官交互方式,为视障、听障及老年群体打造了一段暖心又精准的博物馆之旅,为会议现场首发的《中国博物馆无障碍建设指南》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展示。
展览巧妙地以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建筑为原型,将标志性的粉墙黛瓦配色与几何图形融入展陈设计,营造出熟悉的苏博美学空间。展区划分为“幸会苏博”“手译博观”“触摸博物”及“博爱夕阳”四大单元,每个单元都蕴含着针对不同群体的“小心思”:视障观众可以通过触摸精细的文物模型与建筑装置,感受苏博的建筑与文物之美;听障观众可借助创新的AR手语导览,获取丰富的展品信息;而老年观众则能使用大字版讲解词、苏州方言版语音讲解,全方位打破观展障碍。
这一创新实践的背后,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深刻回应。正如展览序言所述,在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与3.1亿老年人,让每一个人无论障碍与否、年龄长幼,都能平等地感受文化魅力,是文博机构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正式实施,更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石。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博物馆接待的近500万观众中,包含32万人次老年观众及近万名残障观众,这些数字不断驱动着博物馆提升其服务的包容性。
据悉,近年来,苏州博物馆已联合苏州市盲聋学校、苏州老年开放大学、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等机构,持续探索艺术无障碍实践。本次展览既是对过往经验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优质教育”的生动诠释,旨在回应“如何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所有人的文化家园”这一核心命题。
未来,苏州博物馆将继续携手更多合作伙伴,积极引入智能科技,深化社教服务,搭建起无障碍桥梁,用博物馆的温暖照亮特殊群体前行的道路。以一颗关爱之心,幸会苏博,共同见证文化与人文关怀的动人交融。
(部分由主办方供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