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气质的“活态展馆”
人们常说,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去它的菜市场。
它不像商场有精准的营业时段,也不同于景区有精心设定的导览路线,凭着一摊摊新鲜的食材、一声声带着本地口音的吆喝,成了一座城市烟火气最为浓厚的空间,也成了我探索每座城市的窗口。
求学在上海,工作在北京,今年来到云南交流锻炼,再回望家乡浙江金华,辗转四地的经历让我发现,菜市场远不止“城市里集中销售农产品的固定经营场所”这一定义,更折射着一方水土、一地民生,展现着迥然不同的地域性格与城市气质。
求学时期,位于上海徐汇的乌中市集,是我对菜市场“精致转型”的初体验。菜场墨绿色的外墙、拱形的玻璃窗与街边的梧桐树相映成趣,咖啡的醇厚、进口蔬果的清新和售卖本地小吃的油墩子摊的热气腾腾相融,恰如这座城市融合了市井气息与国际范的海派作风。在这里,买菜,既是柴米油盐,也是一场生活仪式。
工作后,在北京逛菜场,我总会想起新华社那篇著名的《菜价追踪》报道。30多年前,记者沿着北京的“大菜园子”山东寿光到北京城的蔬菜路线,行程千余里,对蔬菜价格的变化做了一次全过程追踪。如今,在三源里菜市场,智利车厘子与平谷蟠桃共处,挪威三文鱼和密云水库鱼“隔冰相望”。这道“全球化食材风景线”的背后,是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对时空的极致压缩。顾客们在扫码支付的瞬间,开启的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味觉旅行。
今年在昆明,我逛了位于五华区新闻路270号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体验到了另一种震撼。
大观篆新农贸市场
市场摊位上,野生菌摆得像座座小山,鸡枞、松茸、牛肝菌,带着山林的清香;食用鲜花摊位前,玫瑰、茉莉、金雀花娇艳欲滴;傣味舂鸡脚、建水烧豆腐等云南各地州美食的香气交织。人来人往间,有精打细算的老街坊,有常来光顾的旅居客,更有举着手机拍短视频的自媒体博主。
这个菜市场是昆明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农贸市场,摊铺众多,日常人流量大,如今已是外地游客拖着行李箱也要逛一逛的“网红打卡地”。
回望几年前,篆新市场还带着传统菜场的“旧模样”:摊位拥挤、地面潮湿,年轻人踏足不多。2024年,经过改造升级,市场新增电梯、智慧化巡视系统等设施,形成民生保障与旅游打卡并重的运营模式;今年1月启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主题卖场,新增200余种云南特色商品及民族文化展示区。
如今的篆新市场,既守住了民生底色,又主动适配年轻化的消费需求和习惯。多种不常见的野菜水果、各地独特的美食,成了年轻人用手机拍下并分享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地域限定”;市场中设置了菌子科普的图文展板与实物展示,教消费者如何辨别各类野生菌,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在这里,买菜成了一场生动的自然生物课。
全国多地菜市场都在经历类似的“焕新”。这些菜场的转型路径虽有不同,却有着共同的逻辑:在保留烟火气的基础上,融入文化、社交等新功能,让传统民生空间焕发新活力。它们在展现地域文化独特底色的同时,也是消费趋势迭代与城市服务升级的缩影。
而当我在假期回到家乡浙江金华,那熟悉的小菜场依然保持着最质朴的模样。那里没有全球化的食材阵列,却有着最稳定的人情往来。卖毛芋的奶奶将芋头精心摆放码齐,豆腐摊主永远记得每个老顾客的偏好。这种淳朴交往,延续着农耕文明的温情余韵。
从保障民生的“菜篮子”,到年轻人的“生活体验地”,菜市场成为不同城市气质的“活态展馆”。穿梭于四地的菜市场,我逐渐明白,生活是多面的,在上海是精致的腔调,在北京是高效的运转,在昆明是自然的生命力,在金华是小城的温情。
当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虚拟交往成为日常,改造后的菜市场以更鲜活、更多元的形态,重新联结起人们与生活的本真。
在这个外卖随手可得的时代,街区菜市场的存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望着生活的温度,也展现着城市的本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