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河农文旅让“田间地头”藏满“诗与远方”
——红河州五年发展成就系列报道(六)
当元阳哈尼梯田的晨光
漫过层层田垄
唤醒体验农耕的游客
当建水紫陶街的暮色里
非遗技艺与游客指尖相遇
…………
“十四五”期间
红河州以全域统筹、多业融合、
旅居引领的发展思路
以农耕文化为魂、民族风情为韵、
田园风光为景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让“远方”变“常居”
秋日的元阳哈尼梯田 图源:“云上梯田和美元阳”微信公众号
如今
“来红河我氧你”品牌深入人心
“旅居云南・红河最好在”新IP持续升温
2024年
红河州成功入选
“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
旅游热度节节攀升
全域统筹:构建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现在到蒙自不仅可以吃过桥米线,还能逛碧色寨的百年铁轨,聆听博物馆里的滇越铁路故事,玩上一整天都觉得不够。”昆明游客李女士的真切感受,正是蒙自从“单一美食打卡地”向“旅游辐射+文化消费双中心”升级的生动注脚。作为“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蒙自让百年米轨化身“时光隧道”,推动游客从“走马观花看景”转向“沉浸式文化体验”,这背后是红河州全域旅游布局的深度落地。
蒙自碧色寨
立足多样资源禀赋,红河州以“全域旅游”理念擘画发展蓝图,构建“一心五区,一带两廊”发展骨架,实现从“单点发力”到“全域联动”的跨越。其中,蒙自、个旧、屏边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区,深挖米轨文化、锡都工业遗产、滴水苗城边地风情,让老资源焕发新活力;哈尼梯田遗产区依托世界文化遗产优势,打造生态与文化交融的旅游目的地;“一湖两城”乡愁旅游区串联石屏、建水,挖掘古城、湿地文旅价值;弥泸休闲康养旅游区聚焦健康度假,推出温泉和民俗体验项目,成为“健康生活目的地”云南样板;中越边境旅游区则借区位优势,开发“两国六目的地”跨境线路,培育“旅游+”新业态。
弥勒湖泉生态园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全域旅游注入强劲动力。弥建高速、昆河高铁等交通干线串联起哈尼梯田、滇越铁路等核心文旅资源,让“说走就走的红河游”成为现实。就连“来红河晒个秋”的主题推介,都能让游客心向往之,感受梯田、康养与美食的三重魅力。2024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9034.23万人次,旅游收入1105亿元,“一心五区,一带两廊”全域旅游新发展格局成效显著。
多业融合:激活农文旅发展新动能
在红河州的文旅版图上,“融合”是最鲜明的标签。通过推动农业、文化、体育与旅游深度嫁接,传统资源被赋予新价值,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
红河县哈尼梯田“开秧门”活动
农文旅融合让农耕乡愁“变现”。建水县乡会田园打造“景区+民宿+研学”模式,研学团队在此下田学插秧、体验非遗刺绣,让乡村不再是遥远的“远方”,而是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课堂;哈尼梯田“开秧门”仪式入选文旅部全国精品线路,游客跟着哈尼人插秧、祭田,梯田红米成为“网红农产品”;石屏“一湖两城”之旅带火异龙湖周边农家乐,经营者直言“收入比以前翻好几倍”。红河县宝华镇龙玛村依托千年哈尼梯田的风光和“村长有请”的旅居品牌,设计轻量化、沉浸式的民俗体验项目,进一步点燃红河假日旅游市场。此外,哈尼蘸水、山茅野菜通过图书、短视频等传播走出大山,成为游客惦记的“家乡味”,真正实现“农田变景区、农品变商品”。
弥勒可邑小镇跳起阿细跳月
文体旅融合则为旅游增添“动感”。“在金黄的稻田里奔跑,稻谷香气扑面而来,这体验太难忘了!”贵州游客张文启口中的“难忘体验”,正是红河县农民丰收节暨穿越梯田体育运动系列赛的场景,农耕场景变身运动赛场,让游客在竞技中感受田园乐趣。弥勒可邑小镇将阿细跳月歌舞融入旅游体验,游客白天跳大三弦、晚上住彝家小院,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建水紫陶里、蒙自东大街、开远南正街等夜间消费集聚区,通过非遗展演、文体活动点亮“夜经济”,满是人间烟火气。泸西依托高原优势打造足球赛训观光基地,吸引球队集训与球迷探访;中越“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赛以跨境特色吸引全球选手,让赛事成为展示边疆风情的窗口。“十四五”期间,红河州新增国家4A级景区8个,总量居全省第一,“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业态,不仅让旅游体验更富层次感,还助推红河文旅提质升级。
旅居引领:打造“红河最好在”生活新场景
“早就听说‘村长有请’的名气,来了才知道,外地人和本地人坐在一起吃长街宴,这份热闹才是最地道的云南味儿!”河南游客潘东风举着手机记录长街宴盛况,笑意满溢。今年1月至10月,红河县龙玛村“村长有请”系列活动已举办28期,接待游客8300余人次,实现旅游创收166余万元,这是红河州推动旅游从“短期观光”向“长期旅居”升级的缩影。
红河县龙玛村“村长有请”系列活动
为让“旅居云南,红河最好在”真正落地,红河州创新推出“一村有院、全州有家”旅居模式,整合13县市资源,打造乡村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等8类产品,让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找到专属“红河居所”。走进建水古城静谧宅院,可感受滇南民居韵味;踏上泸西城子古村,1000多间彝族土掌房层叠相连,仿佛走进“活着的民居博物馆”;元阳县多依树村民宿集群依托梯田风光,成游客体验农耕的“驿站”;河口八条半村民宿结合边贸风情,让游客白天逛中越集市、晚上品越南小卷粉;弥勒可邑小镇的彝家小院里,游客听山间虫鸣、尝到彝家美食、喝上自酿米酒,深度融入乡村生活。
泸西城子古村 胡妤雅 摄
“以前路不好走,梯田美景藏深山,现在高速通到村口,游客来了一波又一波。”村民的感慨,道出了旅居配套完善带来的变化。“十四五”期间,红河州加大旅游投资,重点实施蒙自碧色寨、个旧鸡街火车站、屏边滇越铁路人字桥等多个遗产保护项目,为旅居者留住“文化乡愁”,建成弥勒美憬阁、建水楸野等30余家高品质酒店和甲级民宿,形成高中低档互补的住宿体系,满足家庭游、康养游、研学游等需求。全州13县市实现旅游集散中心全覆盖,为游客提供咨询、换乘等“一站式”服务。哈尼梯田智慧立体化检测系统实现客流预警与生态保护联动,旅游交通智慧化加快推进,交旅信息互联共享、智慧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让“说走就走、住得安心”的红河旅居成为现实。
滇越铁路人字桥
今年3月,“与辉同行”直播团队走进红河,通过梯田插秧、紫陶制作等旅居场景直播,全网话题播放量破5亿次,进一步打响“红河旅居”品牌。如今,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在红河长住,感受“田间地头”的诗与远方,旅居经济正成为红河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建水古城的紫陶窑火
到哈尼梯田的农耕晨曲
从碧色寨的米轨钟声
到边境村寨的跨国笑语
“十四五”期间
红河州以全域统筹为基础
以多业融合为路径
以旅居引领为方向
让农业承载文化、让旅游带动增收
为边疆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让“红河最云南”的品牌愈发闪亮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曾艳梅(实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