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畔,历经半个世纪沧桑的老影剧院焕新亮相,以“红房子艺术盒子”之名,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唤醒集体记忆;大阳山下,文化供给不断延伸,文体中心开到家门口、小区公共空间打造全龄共享阵地,让乐享生活可感可触;社区之内,“微治理”撬动“大民生”,让公共服务精准触达每位居民……在千年文脉浸润的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一座以文化赋能民生,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宜居宜业乐享之城已悄然崛起。
古韵新姿唤醒文化记忆
10月17日,位于浒关大码头、始建于1971年的红砖建筑——浒墅关影剧院经保护性修缮,华丽变身为“红房子艺术盒子”焕新亮相,连续3天的音乐盛宴吸引超4万人次汇聚。
“没想到在运河边的老地方,还能这么嗨!”“这些歌一响,青春全回来了!”“怀旧的歌声让我想起年轻时和外公一起看电影的日子”……朴素的表达传递着文化基因的延续。
“文脉的传承同样需要契合民生之需。”“红房子”项目负责人介绍,老影剧院并非简单的“翻新”,而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保护性修缮。项目团队在完整保留老影剧院原有建筑的红砖立面材质同时,将其内部改造为综合性展示空间。“红房子艺术盒子”要做的,是让老建筑从“记忆标本”变成“生活现场”,从“放映故事”的文化地标,变为“发生故事”的生活游牧驿站,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激活历史空间、唤醒集体记忆的关键载体。
在浒墅关,“红房子”并非个例。就在距“红房子”咫尺之遥的大运河上,造型别具一格的浒关南桥、北桥吸人眼球。桥身,大量运用三角形与菱形元素,充分彰显现代结构美学;桥中,几座“尖顶阁楼”突起,是特意营造的观水场所;桥下,运河汩汩流淌,一艘艘货轮推开波纹向前驶去。
“我们致力于将浒关南北桥打造成苏州首个运河上的文化艺术空间。”大阳山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桥上的公共区域,两座大桥已引入网红餐饮、咖啡店等进行文化植入,同时不定期开展书画、摄影、文创作品展,举办漫游打卡、非遗好物、亲子手作等文化体验。
运河对岸,曾经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旧址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完整的民国建筑风格,打造成开放式公园,惠及周边居民。不断推出“好好玩”公园市集、林下音乐会、迪卡侬友好户外快闪等一系列活动,更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新风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家门口添文体“新地标”
上午去图书馆看报,下午打打乒乓球,和邻居们唠唠家常,再听一段评弹,这是家住浒墅关新浒花园二区的顾伯伯的生活日常。“文体中心就在家门口,想玩啥都有,方便。”顾伯伯乐呵呵地说。
顾伯伯口中的文体中心是指浒墅关文体中心(永莲分中心)(以下简称“永莲文体中心”),就在新浒花园二区东门口。这里原为浒墅关镇文体站,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三层,2024年9月完成整体改造升级。
改造后的永莲文体中心以人文、便民、互动交流为核心,以浒墅关特色文化为符号,打造留有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共享空间“浒韵乐享中心”。这里设有日间照料、评弹书场、苏州图书馆新浒分馆、羽毛球场、音乐室、乒乓球室、舞蹈室、棋牌活动室、妇女儿童活动室、多功能展厅、书法室等丰富的活动场室。同时,依托浒韵乐享中心,培育了“永莲益家”“暖阳银龄”两支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和“永莲悦韵艺术团”“永莲雅韵戏曲团”“舞动莲花舞蹈队”“莲香舞韵舞蹈队”四支民间文艺团队。
在韵动四季花园小区,浒墅关龙华社区在小区14幢一层设立“韵享·幸福空间”,打造全龄共享阵地,并通过嵌入式悦享服务,浸润居民幸福日常。龙华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悦享服务覆盖老年关怀、青少年成长、亲子互动、邻里融合等多个维度,截至目前已开展系列活动30余场,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
浒墅关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介绍,2025年以来,浒墅关以“山水韵 人文情 和美浒墅”为主题,开展“寄情浒墅关”社区组团专场活动和“共擎浒乐梦”惠民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山、水、田、城、民等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梨园雅韵,邻里有戏”“自然农耕 智育心田”研学会等社区组团专场活动8场,主题惠民系列活动180余场,累计惠及居民群众2.3万余人次。
“微治理”改出“大民生”
一直以来,浒墅关聚焦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微治理”的形态,精准对接需求、盘活闲置资源,将社区空间升级为功能复合的“幸福载体”。一个小小的改动,往往成为触手可及的民生关怀。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共享客厅的图书角,几位老人正安静阅读;空地上,孩子们在崭新的秋千上欢笑嬉戏,家长在一旁惬意交谈……这鲜活的生活图景,是浒墅关文运社区盘活闲置空间的生动缩影。
水语金成花园的闲置空间化身“共享客厅”,集议事、阅览、手作于一体,成为居民精神生活的“加油站”;运河水岸花园的边角地则变身全龄共享的“活力角”,健身器材、乒乓球桌、秋千跷跷板,满足从孩童到长者的多元需求。
走进和祥社区,居民张大爷热情介绍起焕然一新的楼道,曾经堆满杂物的角落,如今成了配备便民设施的“邻里角”,居民们常聚在这里聊天交流。“现在楼道亮堂整洁,我们还自发摆了绿植。”
这种改变得益于和祥社区创新推行的“网格+志愿骨干”双轨治理模式,针对楼道堆物、小广告等顽疾开展专项整治,同时通过居民共商共议制定文明公约,推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长效机制。
为激活居民参与热情,浒墅人家社区创新推出“社区馆长日”制度:每周选取2-3日,邀请有能力的居民担任“临时馆长”,全程主导舞蹈房、乒乓球室、健身区等公共空间的管理。
浒墅关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浒墅关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推出更多贴近生活、富有区域特色的文旅活动,让文化建设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原标题:《苏州浒墅关:文化赋能绘就民生“幸福景”》
栏目编辑:吕倩雯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