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弯腰的游客、沾满泥土的双手,和装满土豆的后备箱,构成这个秋天内蒙古最生动的画面。
国庆假期过后,内蒙古的农田里依旧热闹。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田埂上、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土豆地里,“土豆猎人”们正在组团“捡秋”,并忙着把成袋的收获拍照发朋友圈,分享秋游的快乐。
这股新风潮,源于国庆假期中一些网友的途中所得——路过土豆地想让孩子体验真实的秋收,没想到热情的老乡免费提供了袋子,还说“随便捡,不要钱”。因为这些土豆是村民使用大型机械秋收后,遗留在田地中的小土豆。
这事不仅勾起了具有相同经历网友的回忆,更引得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很快,去内蒙古“捡秋”的旅游新方式传遍大江南北。看似意外的出圈,实则戳中了当下旅游市场的痛点:游客对千篇一律的景点、刻意设计的表演审美疲劳,迫切需要更真实、能参与的旅游体验。
没有精致的滤镜,也不妨碍秋天里劳作的烟火气溢出屏幕,打动众人。“捡秋”原本是指秋收后农民到田间地头捡拾遗落果实的活动,而今促成了游客感知乡土、体悟农业文明的乐趣。孩子们在亲手捡拾中具象体会“春种秋收”的不易;当它们被装进后备箱,端上大城市的餐桌,不懂农活的城里人便与乡土有了更深厚的联结。一颗颗占满泥土的土豆,化作了都市人与乡土文化间的情感媒介、文化媒介,让“乡土中国”获得了丰富的表达。
这样的“体验经济”更是多方共赢的。锡林郭勒盟文旅部门借势推出了4条挖土豆线路,还配套烤土豆体验;太仆寺旗举办“捡秋薯乐汇活动”,包括田野寻宝、亲子趣味活动、地方民俗文艺演出;包头市固阳县下湿壕镇学田会村正在酝酿融合采摘、研学、旅游为一体的项目,为村集体带来更多稳定的收入……
学田会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凯算了一笔经济账,武川县学校组织学生到农户家里体验捡土豆,每人收费79元,费用直接给到农户,每个孩子还能带走5斤土豆。而今年土豆市场价在每斤0.5~0.6元之间,研学体验中,土豆价值实现了倍增。
让农户收之费劲、弃之可惜的“边角料”,摇身一变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饽饽、文旅部门手中的特色牌,在保持本色中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眼下,“捡秋”还在发酵。捡回家的土豆怎么做最好吃,本地网友、文旅部门纷纷给出地道的蘸料秘笈;除了土豆,还能“捡”什么,内蒙古多地又推出了摘辣椒、挖南瓜、捡洋葱攻略……引得还未体验过的网友摩拳擦掌:明年十一就去内蒙古“捡秋”了!
我们乐见更多葆有“本真”的文旅项目出圈,在“入乡随俗”中解锁各类人生体验,收获更多纯真的快乐与满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