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呼和浩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国庆中秋假期,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56.8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花费3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8%和9.31%,领跑内蒙古自治区。从博物馆的沉浸式升级,到草原上的音乐狂欢;从冰雪那达慕的激情,到四季不断的节庆活动——呼和浩特,这座被黄河与阴山眷顾的北疆名城,正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塔铃清音”国风音乐季活动现场
“现在确实不一样了,有了电子屏幕,建筑的细节看得更清楚,比单纯自己逛明白多了。”在将军衙署博物馆,游客王丽梅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今年以来,该馆以创建4A级国家旅游景区为契机,完成了一场从硬件到服务的全方位升级。智能存包柜、触摸屏、高清LED屏让历史“活”了起来,热水供应、行李寄存等便民服务同步上线,侧堂的首次开放更让游客得以沉浸式感受衙署往昔。
“未来,我们将在服务提质、社交创新和文化赋能三方面持续发力,联动其他场馆研发更多文旅项目。”将军衙署博物馆讲解员赵于娇说。
作为城市灵魂的博物馆,呼和浩特构建起“一院六馆一园”的文博总分馆体系,将昭君博物院、五塔寺博物馆、大窑文化遗址公园等纳入统一管理,形成备受青睐的研学旅行基地。在全息投影的“和亲场景”中,游客仿佛穿越千年,目睹昭君出塞的壮丽画面。
五塔寺 ■记者 王劭凯 摄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呼和浩特博物院推出13项特色展览,积极引进外展,让市民“不出青城,尽览全国”。“我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展览,把‘博物馆热’燃烧得更旺。”呼和浩特博物院副院长迟利表示。
沿着“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布局,呼和浩特的文旅图景不断拓展。敕勒川草原依托“南延东扩”规划,东部新建的敖包公园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热点,日均接待约2000人次,周末高峰时可达四五千人。五条总长2000多米的木栈道,串联起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恼包文旅小镇等景点,八瓣梅、百叶草随季节轮番绽放,实现“四季有景”。
“明年我们将打造碎花草原,每月种植不同花种,让游客每个季节都有花可赏。”敕勒川旅游度假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彦明介绍。
在“草原+”多元场景打造上,敕勒川草原音乐节成为全国乐迷的狂欢盛宴;夜幕下的“敕勒川星光里”以2.7万平方米的光影幻境,打造北疆文化沉浸式体验空间;99米巨幕“草原会客厅”、复原的“北魏街区”、360°旋转舞台秀《敕勒长歌》等,再现丝茶驼道传奇,让游客在视听震撼中触摸历史。为破解北方旅游“半年闲”的困局,呼和浩特推出四季全时旅游产品。冬季的冰雪那达慕、春季的乌素图杏花节、夏季的草原音乐节、秋季的金秋主题活动……文旅魅力正逐步打破季节局限,实现“全年无休”。
“敖包相会”实景互动演艺
明星演唱会、中国原声民歌节、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相继落地,为超200万人次带来多样文化盛宴。青城的文旅魅力,正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2025年,《呼和浩特市文旅产业空间发展规划(2025—2035)》出台,为未来十年绘就“诗与远方”的美好蓝图。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活动赋能,呼和浩特持续推动文旅体验迭代升级。圣水梁、哈达门等33处景区完成提质,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回空间”等成为新晋热门打卡地。13条公交专线全面开通,将各大景区“串珠成链”。
近期,呼和浩特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公园绿地、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构建“15分钟文旅活动圈”,让市民游客短时间即可获得沉浸式、多元化体验。
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 ■记者 王劭凯 摄
多家平台数据显示,呼和浩特文旅消费涨势显著。携程“五一”期间“文化体验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0%;“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显示,呼和浩特整体订单增幅接近30%。美团数据显示,呼和浩特本地生活服务消费额同比增长6.5%,在内蒙古排名第一,全国升至第52位。旅游景点消费同比增长61.9%,增幅最为亮眼。央视《朝闻天下》报道,呼和浩特位列内蒙古最受欢迎城市榜首。
市民、游客的赞誉是起点而非终点。呼和浩特文旅行业的创新与努力,目标是让“青城故事”传得更远,让“青城温度”更暖人心。当游客带着美好记忆踏上归途,“青城”不再只是一个坐标、一处驿站,而是“常来常往、常来常新”的“第二故乡”。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彩霞)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