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从俭
微信版第1820期
泾县的驿道,即古官道,在清嘉庆《泾县志·县境全图》中有清晰标出,一是从宁国府宣城县入境,历经古楼铺、琴溪铺、桑坑铺进入县城,一是由南陵通过鸡子岭汛入境,历经湖冲铺、仙石铺入县城。,二条官道汇合经晏公铺、考坑铺向东南,直至窄南铺入旌德,通达徽州府。
泾县西南乡并没有驿道,多是民间开创的小道。泾县西乡与太平县、池州府的青阳县接壤,泾县西南乡的人去省城安庆办事,到铜陵、青池、太湖各沿江的集镇经商,大多沿着包村、老滩、厚岸、观阳,经万峻岭古道翻山而往。这条古道现大多已毁,保存较好的在观阳村万峻岭山头一段。
万峻岭古道(徐国旺摄)
老滩自然村现属中国传统村落宝峰村,村前保存的一段古道是沿着舒溪的河埂,上铺卵石路。古道上还坐落着现在已难得一见的古亭,名曰“适可亭”,修建于咸丰九年(1859)。因能提供田间劳作人休憩躲雨,所以至今仍存。这也是泾县幸存不多的路亭。长亭外,古道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它承载了无尽的乡愁。
老滩村旧为舒姓村落,村前河流自然叫舒溪,又因环碧山山麓而称碧溪。明万历进士徐榜有“隔邻好约同心友,笑入舒溪放酒船”的诗句,说明那时文人就在舒溪里荡舟,一边赏景,一边饮酒赋诗了。邑人吴仲善有首《老滩》是这样赞美其美景的:“崩岩白石飞寒雪,挂树青藤落紫花。勒马老滩何处宿,宝峰深处野人家。”
村中保存有较多的古建筑,最宏伟的当属“谷贻堂”了。这是一座义仓,兼具祠堂的功用,所以亦是舒氏议事之处。义仓是宋朱熹所倡导,明县令李邦华因灾而在泾县推行,清安徽巡抚陶澍大力推广的。其制是:通过尚义者捐赠,还有祝寿娶媳、登科入仕,各免办酒席,出银买谷置仓中,遇有荒年及青黄不接之时,随其多寡借贷,但需富户担保,秋收征还。每谷一石丰年加息两斗,平年加息一斗,大灾免息,特别贫穷者直赈之。如仓谷有余,则为添置义田,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壮大。民间义仓制很好地弥补了当时社会保障方面的缺失。
厚岸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古祠堂、古桥梁、古民居、古街道、古书院等遗存众多,同时又是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的故乡。厚岸村为走出崇山峻岭的第一个大村落,清末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商业集镇,所以这里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为兵家必争之地。
古道上的古桥(徐国旺摄)
早在乾隆年间,清廷就在厚岸前山磅建立了泾太分防处,设把总营,派县丞住此镇守。咸丰年间,太平军为打通江西安庆与南京的通道,在此与清军长期打拉锯战。八年,石达开挥师援救南京曾驻扎在此,粉碎了二十七姓民团分三路的夜袭,取得大捷。抗战期间,川军50军在铜陵战败后曾驻此修整。1940年4月,以此为后方发动“青贵战役”,东线围绕着白马荡、西线围绕着九华山进行,至5月初结束,歼敌约2000人。许多川军将士埋骨于此,近年,50军军长郭勋祺的后裔募捐建有陵园。1946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自卫队为扼守此咽喉要道,曾在村后山上建筑碉堡,朱农部游击队乘他们洗刷早操之际,机智偷袭,不费一枪一弹端掉了敌碉堡。此战对开辟和发展泾青南游击区,推动斗争形势向前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观阳村也是一个历朝文人的好去处,村内有神仙洞、瀑布、宋尚书沈孝墓。村名是建国后根据政治形势新取的,旧称观音岩。因村口大石崖上有岩石形似观音大士,故而名村。里人查春《壁上石观音》诗云:“不落丹青手,现身石壁前。搬来南海市,山水是西天。”里人因势建观音庵,南来北往之人无不去拜谒,香火极盛。因香客众多,历朝多有修葺,众多碑刻至今仍藏一村民家中。
清福建大田县令、里人查懿如此描述:“此地僻介,泾青接壤,而实为征人之捷径,商客之要途也。……东邻后岸,南望团溪,北负均坑,西临石柱,泾川三百里,此地固胜境乎。”村外青山环绕,团溪、石柱水于村头里余的碧山汇合迢递而来,将村分为东、西两半,西村又有长坑水横穿而入大溪。有民谣记其风水曰:“石马伴石狮眠,金锣金鼓在眼前”。“石马、石狮”是指村东青山有岩石似嘶马、如睡狮,“金锣、金鼓”指村中凸起的山墩。邑人赵青藜赞石马诗云:“何风入马蹏,森森凌万石。还堪籋云烟,不解循阡陌。瘦批竹枝青,肥宜秋草白。回立向苍旻,无乃天厩谪。”
据县志记载,碧山乃唐供奉翰林李白栖居处。“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再次在官场碰得头破血流后,急需寻找一方世外桃源来舔舐他的心中伤口。当他来到碧山,看到杳然而去的桃花流水,终于释然。宋蒋子奇被贬宣州,也追寻李白足迹来到碧山,作《碧山赋》曰:“气吐虹霓兮冲斗犯牛,缅彼心怀兮闲逐云浮。碧山一抹兮何事栖留,有问莫答兮一笑悠悠。别有天地兮花开水流,明月清风兮诗魂来游。”一颗躁动的心随着“一笑悠悠”归于平静。
万峻岭古道就是溯石柱坑水而上的。石柱坑水出于石柱山。《郑志》记曰:“二石突然高插如柱。西接青阳,望九子山于西北,陵阳山于西南,有如列屏然。”石柱又名天柱石,李白有《登陵阳天柱石》“何意得陵阳,游目送飞鸿。黄山过石柱,巘崿上攒丛”的诗句。明宁国学博佘珊、清刑部尚书姚文然、邑人翟皓、郑相如都曾来这里探古访友,留有许多诗篇。
天柱石(徐国旺摄)
石柱高八十余丈,一挺拔、一蹲坐,俗称鸡公鸡母石。石柱旁旧有明总兵杨烜墓。杨烜,字世旭,三世为名将。甲申后流落宛池间。豪士查应铭为其筑“画峰山房”,暇与野老数辈,杖策山水间,或豪饮,持巨觥,掣豕肩啖之,立倾数十斗。明末清初,烽烟四起,杨总兵悬大刀于岭上,强人不敢逾越。殁后,赵御史谒墓作长篇叙事诗以记之。石柱旁还有石柱禅林、王灵官庙。王灵官庙造得奇巧,内设有机关,红男绿女叩拜时,触动蒲团下机关,王灵官塑像就往前倾,常使人惊吓不已。庙门有联,联语为“两眼静观天下事,一鞭惊动世间人”。传说抗战时日寇想从万峻岭迂回云岭,食了人间烟火的王灵官就在石柱上显灵,手挥一鞭,吓得日本鬼子战马下跪不能前行,鬼子只好乖乖退了回去。
道出石柱里余,即至万峻岭山脚。登山二余里就登顶,俯瞰山下,崇山峻岭,“巘崿上攒丛”,故得名万峻岭。又因石阶多,称为万级岭。越过岭头蜿蜒而下四余里,山势伏坞,有村庄叫白茅荡,传说为高山平湖,强盗出没,为非作歹。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到此,惩罚强盗,又用宝葫芦放掉了水。从此,有荡无水。
出村而下五里,达青阳县杨田乡。山腰处岩石上还遗有葫芦印,据说李神仙还留有“吹得葫芦响,黄金往家淌”的谶言,不知有多少痴汉呆妇因此鼓坏了腮。解放战争时期,沿江支队就曾驻守观阳,还在白茅荡打过漂亮的伏击战,缴获自卫队新购的枪支弹药。
万峻岭古道历史悠久。据嘉庆《泾县志·金石志》记载:“石柱山观音岩峭壁插天,平削如砥。乾隆十八年正月崖崩碑露,其字半漫漶,可读者二十八字。文曰:‘丁丑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记(阙三字)凿险崖,取平路,往来人宜。(阙一字)顾举(阙三字)全体露'”。由此可见,早在宋绍兴二十七年,先人就凿石修路了。但因涉水较多,常常路阻。到了明代,著名义士查图源花费巨金,历时四年,终将此修建成康庄大道。他在《济阳隐叟自述遗后人序》中记载:“次年乙酉,成化改元。……复思石柱路虽平治,缘水界途,冬月隆寒,人皆病涉。余则命工锻石,鼎造大小杠梁一十八所,迨将四载方告成功。轝马以之而得通,徒涉以之而不病也。”其后裔薪火相传,如查应铭等不断整修,建筑路亭,终成泾县西南著名的通衢大道。
泾青万峻岭古道集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于一身,还有若海的森林,藏有富含微量元素硒的水等自然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作者单位:泾县文旅局)
制作:童达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