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运河区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精心策划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技”等多元融合模式,让大运河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一批辨识度高、感染力强的运河文化宣传名片
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代晴 通讯员史飞飞)近年来,沧州市运河区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重要任务,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这一宝贵遗产,整合各类资源,创新宣传方式,聚焦媒体宣传、活动组织与品牌打造,打造运河文化名片。
媒体宣传多维覆盖,构建运河文化传播矩阵。运河区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主流媒体深度报道,聚焦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常态开展对上对外宣传报道,策划开展《文襄运河,武耀南川武术展演亮相大运河畔》《大运河畔有个好人之城》《春游河北赏百花》等报道140余篇,充分展示运河文化建设成果。新媒体创新传播,依托主流媒体平台,对运河区文化活动、非遗项目深入报道,策划了“运河,你好”城市日历、“大运河15秒”等专题项目,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常态展示运河魅力。政务媒体持续推介,充分利用沧州运河区发布公众号、运河区人民政府官网等政务平台,及时发布运河区文化活动和宣传信息,开设“运河来风”“遇见运河”“文化大家在身边”等专栏,让运河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活动组织丰富多彩,打造运河文化体验场景。运河区精心策划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科技”等多元融合模式,让大运河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传承润民心,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参加沧州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焕新购物月”系列活动,参与策划69场非遗活动,构建27场线上展示和42场线下体验的非遗立体矩阵。策划开展“大运河文化课堂”10期,通过非遗与运河文化的结合,让孩子行走大运河,系统学习诗经文化、驿站文化、技艺传承等主题,感受运河文化博大精深。体育科技展活力,今年5月,运河区成功举办“魅力运河 精彩户外”第二届沧州大运河户外运动休闲大会,创新推出“北斗定向跑”竞赛项目,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运河文化长廊等文化节点巧妙串联,实现“科技+运动+文化”的深度融合;持续打造“和美运河·动力十足”全民健身系列赛事10余场,以体促文,彰显运河活力。文化惠民进万家,开展“文艺院团文化大篷车赶大集”“文化进万家”“四季村晚”等系列惠民演出,通过乡镇大集、文艺汇演、戏曲进小区等形式,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以文化夜校、名家工作室、运河书坊等为载体积极开展摄影、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培训,摄影家协会在西环街道名著社区驻点,开设“初心映像”工作室,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联合摄影家协会举办“流淌的运河大讲堂”系列讲座之“流动的影像”活动2场,讲述运河故事。同时策划开展“我家的幸福生活”主题摄影展、诗词大会等活动,让群众乐享运河文化。
特色亮点品牌活动,彰显运河文化独特魅力。运河区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一批辨识度高、感染力强的运河文化宣传名片。“武术之乡”城市名片更加响亮,利用沧州武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南川老街“武术小院”定期举办武术展演活动。今年国庆期间的“文襄运河,武耀南川”武术展演,汇聚了沧州各个拳种的武术名家和武术后生,尽显沧州武术刚猛劲爆、大开大合的独特风格。“行走大运河”文艺实践更加丰富,组织艺术家开展驻地创作,并进行线上联展;区摄影家协会继与杭州滨江区打造“守望运河 光影同行”摄影驻地创作联展,上半年在北京策划《从沧州启航》镜观沧州·七维视界摄影艺术联展,运河区摄影家主席王剑江等七位沧州本土摄影师用近百幅匠心之作,将京杭大运河北端枢纽城市沧州的文化基因,谱写成可阅读的光影诗篇。
下一步,运河区将继续深挖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让这条人文与生态交融、传统与科技对话的“幸福河”,不仅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更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滋养人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