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东炮台位于岿岱山,与崆峒岛、芝罘岛形成天然关隘,是中国近代海防史上的重要设施。

说起东炮台,耳熟能详,在烟台一中上学时,离东炮台很近。
因为此地过去为烟台海军管辖,为军事禁区,近在咫尺,却“不识卢庐山真面目〞。东炮台现在已向游人开放了,东炮台向世人诉说了悲伤的故事。
说起烟台东炮台,无人不晓,西有烟台山,东有东炮台,这是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古炮台。
东炮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海防设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烟台东炮台是一个充满历史意义的地方。

黄效正的《观烟台东炮台》对东炮台作了精彩描绘:“严防倭贼炮台真,未见雷鸣赔宝银。今日春游温旧事,满清无力国崩沦。”这首诗反映了烟台东炮台的历史背景,建立炮台为了防御外敌,但满清末年国力衰弱,炮台未能发挥出预期作用,留下历史遗憾。
东炮台是怎么建立的?19世纪末,北洋大臣李鸿章来到烟台,发现这里是一处重要的海防重地,于是奏请光绪帝在烟台建立东炮台,并请德国技师督造安装了当时技术最先进的克虏伯大炮。
李鸿章将克虏伯大炮,视为护卫京师的“锁钥”。
克虏伯大炮在当时被誉为“世界海岸炮王”,大炮重达45吨,可360°旋转,射程可达万米。

“东炮台上四顾看,大炮零落未尽用”。
尽管东炮台装备精良,但在甲午战争中并未发挥作用。战争爆发时,克虏伯大炮尚未安装完毕,烟台作为通商口岸,战争没在此海域爆发。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东炮台也未能幸免,根据
一纸《辛丑条约》,列强要求清政府拆除所有海防设施,东炮台大炮未发一弹,便被拆除。
看到这个丧国辱权的《辛丑条约》,不禁想起战败的中日甲午战争,想起惨败的义和团运动,想起凶恶的八国联军奥、英、法、德、意、日、俄、美于1900年8月攻陷北京。
什么是《辛丑条约》?
我翻阅资料查到,是指1900年庚子国难之后,清政府代表爱新觉罗·奕劻和李鸿章与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十一国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条约,因1901年是夏历辛丑年,故名《辛丑和约》。

《辛丑条约》除规定拆除海防大炮,还讲了什么?
清政府共计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白银;在北京东郊民巷划立使馆区;
拆毁大沽炮台,在北京至山海关的十二处地方允许各国驻兵;
清政府进行赔罪并惩治祸首,以及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帝运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专门办理对外事宜;
清政府同意“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各地事宜,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等。
这些赤裸裸的侵略条款,看了令人气愤不已。
这些面向大海的古炮,还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在民间,还有传说称秦始皇时期,徐福带童男童女找仙丹的船队是从东炮台附近扬帆起航的,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神秘色彩。
落后就要挨打!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侵略者用大炮打开门户,长驱直入攻占北京。
20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毛主席一声令下,彭德怀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浴血奋战,打败美国侵略军,用铁的事实说明:“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百年过去,我们国家遭受屈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东炮台里有面积多达600平方米的展室,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铜像、出土的文物、历史照片以及首次面向社会展出的珍贵文献。
白言《芝罘东炮台诫子》:“先祖有记筑烟台,后世不忘戚蓬莱。携子共誓长城志,勿让倭寇卷土来。”
游览东炮台,回想历史的厚重,想当年晚清政府虽腐败无能,为了巩固海防,不惜重金买来德国大炮,以抵御外侵。但强敌面前,不得不战败求和。
如今我们国家强大了,军队强大了,看谁胆敢来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这一纸文简要说明:东炮台的历史变迁。东炮台里有面积多达600平方米的展室,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铜像、出土的文物、历史照片以及首次面向社会展出的珍贵文献。
“东炮台上显威武,所成里头探根源。”
烟台之行,在所城里探寻烟台根源,在东炮台见证历史。
观赏东炮台,让我们感叹:东炮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复兴的希望。
WP老马
2025.10.2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