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至国庆节期间,凉山州成功举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节会以“世界泸沽湖、文旅促‘三交’”为主题,通过系列特色活动,实现游客量与旅游收入显著增长。
数据显示,仅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十天期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9207人次,同比增长451.67%;实现旅游收入4822.286万元,同比增长593.13%,带动周边300余户经营户和4000余名群众增收,文旅经济带动效应持续凸显。
节会内容丰富多彩
游客体验全面升级
本届转山转海节以“1+3+N”活动体系为核心,深度融合民俗文化与现代体验,打造了一场“山水与文化共舞”的文旅盛会。
“1”场开幕式及万人转山转海活动,由达巴执礼祈福,千人共跳甲搓舞,再现传统仪式的庄重与感染力;“3”场主体活动包括“泸沽湖之夜”星空音乐会、2025环球人物年度盛典·泸沽湖对话和民族文化守护者致敬之夜,汇聚知名艺人、专家学者,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交流平台;“N”项特色体验活动则涵盖阿夏星河派对、摩梭美食集市、非遗工坊等,结合木里县会场的转海(湖)活动、非遗展示、藏装秀等内容,形成跨区域联动,全面提升游客参与感与体验度。
“第一次来到盐源,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中参加热闹而淳朴的转山转海节,感受美丽的泸沽湖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收获非常多!”来自重庆的游客祝良军喜悦地说。
转山转海节是摩梭人最为盛大庄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在节日里,摩梭男女老少身着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佩戴精美银饰,齐聚泸沽湖畔,祈求平安、健康与丰收。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本次活动坚持“为群众办节、为游客办节、为企业办节、为媒体办节”理念,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立足泸沽湖“高原明珠”的生态禀赋与摩梭文化“活化石”的人文价值,构建“民俗传承+生态体验+产业赋能”三大板块,系统展示摩梭文化魅力。
节会期间,组织14项非遗项目现场展演,包括甲搓舞、摩梭服饰制作、苏里玛酒酿造等,并推出原创歌舞剧《太阳来到我的家》,线上线下同步推广,直播观看量超500万人次。同时,设立“泸沽湖摩梭文化传习基地”,与高校合作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推动文化可持续传承。
在产业融合方面,景区整合周边资源,推出特色民宿体验、非遗文创产品等15类消费项目,带动民宿入住率从平日40%提升至95%,文创销售额突破80万元。招商推介会发布文旅投资项目9个,总投资额约43.6亿元,现场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7.8亿元。其中,“摩梭文化小镇”“高原生态康养中心”等项目已进入规划阶段,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1200余个。
锚定国际旅游目的地
系统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凉山州两级持续加大对泸沽湖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今年3月,凉山州出台《关于促进泸沽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确立为泸沽湖转山转海节,以“世界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遗产地、摩梭家园共富地”为核心目标,巩固“中国最美高原湖泊”“摩梭文化体验地”品牌优势,全面推进泸沽湖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凉山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盐源县委副书记杨正伟向记者介绍了这一发展布局。
杨正伟强调,转山转海节的设立是对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凉山州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的具体落实,并非单纯的假日设定。该节日以法定形式为摩梭文化构建起活态保护机制,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长效支撑,搭建起“全民参与、世代延续”的文化传承平台。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路径,既守护了民族文化根脉,又激活了旅游经济活力,不仅让摩梭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更让当地群众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同时,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民俗体验,以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实现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长远目标,盐源县正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夯实发展基础。目前,西昌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盐源段)、攀枝花至盐源高速公路建设正加速推进,计划2026年前建成通车;景区周边道路升级同步开展,洛洼码头至走婚桥路段将拓宽为双向四车道,并增设应急车道和观景台;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持续深化,泸沽湖“智慧旅游平台”已实现实时路况监测、线上预约停车、智能导览等功能,通过手机APP精准推送交通信息,有效引导游客错峰出行。
在服务提升与产业升级方面,泸沽湖旅游景区多点发力。一方面,聚焦游客体验与安全保障,不断优化服务供给质量;另一方面,深化品牌运营,挖掘摩梭文化精髓,打造“摩梭阿夏”“转山转海”等特色IP,开发原创动漫、短视频、文创产品等衍生内容,串联核心景点推出“摩梭文化主题游线”及“一日摩梭人”沉浸式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与云南丽江泸沽湖管理局联合推出“跨省旅游套票”,实现门票互通、客源共享;联动螺髻山、邛海等景区构建“凉山精品文旅环线”,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李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