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见惯了陆家嘴的玻璃高楼,逛惯了淮海路的精致店铺,到平遥古城前满脑子都是老城墙老院子的画面,结果一进城门就傻了眼,一半是卖网红小吃的摊子,一半是挂着古风招牌的新客栈,真正没动过的老宅子藏得比啥都深。刚进古城那阵儿,我跟着大部队往南大街走,两边全是喊着卖平遥牛肉、推光漆器的铺子,喇叭里循环播着买一送一,跟咱们上海城隍庙的热闹劲儿差不多,可走了快半小时,除了城门楼子看着是老的,其他房子好多都新崭崭的,墙缝里的水泥都能看着。后来我在城墙根儿碰到个晒太阳的本地老爷子,他说这些房子好多是前几年重新修的,真正的老院子要么改成收费景点,要么住着人家不让进,想找原汁原味的古城,得往那些没挂招牌的小巷子里钻。这波“表面复古内里网红”的操作,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本来想着看老东西,结果先看了半天热闹。
我跟着老爷子指的路,往城隍庙旁边的小巷子走,没走几步就看到个挂着“冀家旧宅”木牌的院子,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门进去,院子里铺着青石板,墙角长着几丛野草,正房的门窗还是老木头做的,上面雕着缠枝莲的花纹,虽然有些地方掉了漆,但看着就有股子老味儿。院子里坐着个老奶奶,正择着菜,她说这院子是她公公的爷爷传下来的,有一百多年了,现在还住着人,平时不对外人开放,今天正好儿子没锁门,我才碰巧进来了。我之前去了最有名的日升昌票号,想着那是中国最早的银行,肯定能看着些稀罕的老东西,结果一进门就被挤得挪不动脚,到处都是举着手机拍照的人,柜台里的老账本根本看不清,只能听导游扯着嗓子喊历史,耳朵都快炸了。后来我又去了同兴公镖局,这地方名气没日升昌大,人却少多了,能安安静静看那些老镖车、镖旗,墙上还挂着当年镖师们的护镖路线图,连哪段路容易遇到土匪都标得清清楚楚。老爷子说这镖局当年还给慈禧太后西逃过的队伍护过驾,算是平遥最有名的老镖局了。要是光跟着大部队逛,那真是“走马观花一场空”,啥真东西都捞不着。
古城里的城墙也是,好多人就走南门那段,挤得满满当当,其实顺着城墙往北门走,人越来越少,还能看到城墙上的垛口、马面,有些砖上还刻着字,虽然看不清写的啥,但能摸着那些凹凸不平的砖面,比在下面挤着看舒服多了。我走城墙的时候,碰到几个穿着工服的人,他们拿着小刷子在城墙上刷东西,说是给城墙补缝,怕下雨漏水把砖泡坏了。他们说这平遥城墙是周宣王时期就有的,后来明清时候又扩建过,周长有6.4公里,有6座城门,现在能走的也就大半段,有些地方在修,不让过。我还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城墙上有好多小口子,一开始以为是坏了,后来才知道那是射箭用的垛口,对着外面的口子小,对着里面的口子大,这样既能挡住敌人,又能方便自己射箭,老祖宗想得可真周到。逛到北门的时候,能看到城墙下面的民居,屋顶都是灰瓦片,整整齐齐的,还有人在院子里晒被子,飘着的被子跟灰瓦相映着,看着特别生活化。这种“意外发现”的感觉,比挤在热门景点里舒服多了。
古城里的吃的也挺有意思,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平遥牛肉,还有碗托、栲栳栳这些小吃。我在小巷子里的一个小摊子上买了碗碗托,五块钱一碗,用荞麦面做的,切成条,拌上醋、辣椒、蒜末,吃起来滑溜溜的,比主街上卖八块钱一碗的还好吃。主街上的饭馆看着装修好,一盘牛肉要五六十块,我尝了一口,跟我在超市买的真空包装的差不多,还没小摊上现切的新鲜。还有栲栳栳,是用莜面做的,卷成小卷儿蒸好,蘸着西红柿酱吃,有点嚼劲,我在一家本地人常去的小饭馆里吃的,十块钱一大盘,根本吃不完。古城里晚上也挺热闹,有些巷子挂着红灯笼,看着挺好看,但客栈价格可不便宜,主街上的客栈一晚要两百多,我后来住在古城外面的小旅馆,一晚才八十块,还能免费停车,早上走路十分钟就能进古城。现在古城里也有共享单车,扫码就能骑,在小巷子里穿行比走路快多了,就是有些巷子太窄,骑车得慢慢的,别碰到人。古城里的消费也是“冰火两重天”,主街和小巷子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要是不仔细找,很容易花冤枉钱。
我这趟逛下来,觉得平遥古城不是不好,是得会逛,别被主街的热闹骗了,多往小巷子里走,才能看着真正的老东西,才能吃到便宜又好吃的东西。跟咱们上海比,平遥古城节奏慢,空气里没有汽车尾气的味儿,到处都是老房子的影子,看着让人心里平静。要是想来这儿玩,最好别赶五一、国庆这些节假日,那时候人太多,挤得连城墙都上不去,平时来的话,人少,还能跟本地人聊聊天,听他们讲古城的老故事。还有别在主街上买太多东西,尤其是推光漆器,看着好看,好多都是机器做的,不是手工的,价格还贵,要是真想买,就找小巷子里的小铺子,老板会告诉你哪些是手工做的,价格也实在。我觉得平遥古城就像个藏着宝贝的匣子,外面看着普通,得打开仔细找,才能发现里面的好,下次再来,我肯定不挤热门景点了,就找那些老巷子慢慢转,再吃几碗巷子里的碗托,那样才有意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